学学胡一虎的“挑拨离间”
文/雒宏军
很长时间都不怎么看电视了,认识胡一虎,还是因为从网上看到范美忠PK郭松民的消息,就找到了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那期节目,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都超过了想象,嘉宾和观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嘉宾侃侃而谈,观众跃跃欲试,主持人寥寥数语,几句点拨,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嘉宾争论不休,观众分化对立,几番下来,双方立场、观点都已经显现无余,相信场外的观众自有决断,节目的思想性和娱乐性达成了统一。那次之后,对主持人胡一虎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就关心起凤凰卫视来,又看了几期“一虎一席谈”节目。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胡一虎也成了人气最旺的男主持。谈话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让嘉宾和场内观众有话要说,所以话题的设计和临场发挥非常重要,有些节目成了主持人的“唠叨会”,整个时间喋喋不休,嘉宾和场内观众成了“花瓶”,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的机会。“一虎一席谈”却不是这样,胡一虎几乎是在大家的发言缝隙中主持节目的,然而,总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掀起了又一个高潮。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嘉宾怎么个个都像演员?”嘉宾都像演员了,说明导演厉害啊。胡一虎说:“做节目就是要把这些民间智慧勾出来。”
胡一虎的主持风格值得教师借鉴。最有启发性的当属对课堂气氛的调动,我们的课堂总是过于冷静和理性,也就有些死板,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总有不少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使得教学得以继续下去。究其原因?一个是教师气质所致,无法放开,缺少激情;一个是设问不当,目标过低或者过高,激发不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还有一个就是对课堂生成捕捉不够,好多机会白白丧失;当然,还有对学生表达的培养和尊重问题。胡一虎主持节目之前,总是要“啃”大量资料,话题开始之前还要出示一些材料,这样的精心准备就为节目做好了充分铺垫。这有点像教师备课,总是要做的充分一些。节目中的问题肯定是有设计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临场发挥,能够抓住嘉宾发言的“闪光点”,或者“冲突点”,使之成为点燃下一节的“火花”。上课之前,我们总是要做一些预设,然而课堂上的生成同样不可忽视,能够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学生的“见解”,甚至不惜挑起一场“争论”,这样的课堂无疑就会热闹起来,就会产生智慧的碰撞,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这么做,就是把学生的智慧“勾”出来。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之一,这对传统课堂的教师角色定位是一种挑战,如何走出既是导演,又是主演的课堂“霸主”困境?我觉得教师不妨向“主持人”的角色靠拢,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既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得课堂“热闹”起来,又要适度调控,使得课堂朝着教学目标延伸。对于主持的技巧,胡一虎用“挑拨离间”来形容自己的作用。他这样解释,“挑”就是挑起每一个人说话的欲望;“拨”就是播撒一个种子,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离”就是离弃,我要使嘉宾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的怯懦性格;“间”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空间。调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在倾听中学会反思,改变不愿意表达的个性,或者不愿意真实表达的个性,最后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在对立中寻求统一,互相包容,这不正是我们对课堂的一种期望吗。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妨看看“一虎一席谈”,学学胡一虎。
发表于2008年12月17日《教育时报 课改导刊》“课堂”栏目,发表时的题目是《何不学学胡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