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乌合之众”

2022-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月禾必

一 起因

前些日子,《人民日报》有篇标题为《乌合之众,请对号入座》的文章。看了之后还来不及分享感想。今天写在小tips里与简友分享心得。

它的内容就是随着现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然来临。牛鬼蛇神,群魔乱舞,甭管真假专业,好似小区门口小超市的收银员阿姨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大V,主播。站在流量的一线,拥有着发声的权限。

接着,这些真假难辨,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下面,变回迅速集结一批人,站队!曾经不止一次在热点新闻话题的留言板下面看见那些争执地面红耳赤,声嘶力竭的人们。他们穷尽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好似你反驳的不是他的话,而是他这个人...

他们本着,我善良,我批评的态度,站在道德的至高点。

之后几天,再爆出此消息信息是虚假不实后,他们便拍拍键盘上的灰尘,自行散去。真正做到了来去如风... 

没有人会为自己曾经发表的言论进行认领。古语云: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也许就让这些水蒸气人间蒸发,反正也占不了地球多少空气。但被这些言论伤害过的人呢?

不想说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的无辜,关键是雪花已经形成,只是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聚集!

思考

《乌合之众》这本书中说道:处在集体中的人群很容易失去理智,他们的情绪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轻易地作出判断。

其实“乌合之众”们也并非人云亦云,口无遮掩,甚至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人性中“好为人师”的劣根性占据着当时他们的心,而这样的性质,又被混合进了人群中,团体中...无形中,让这种性质更有力量,最终失去了方向。

没有人会探究信息的真相,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持续观望。即便真相来临,固执地人也会一遍遍浏览互联网寻找与他那观点相一致的“真相”。

因素

有些时候,那些权威人士,专家的话就一定对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生在读心理学研究生时,她的导师是她的人生榜样。一次,导师做了个项目,需要一副插画,先是找了昆明的插画师试稿,报价5000元,后又找来个重庆的插画师,报价1000.导师的项目没有多少经费,自然是找了重庆的插画师。两幅画的风格有点像,昆明的便说导师剽窃了她的创意。

这两幅画女生都看过,说剽窃有点牵强,但昆明插画师就是觉得剽窃,并在社交媒体上@了导师,要求赔礼道歉补偿损失。导师向来不是示弱的人,她的学生查出昆明插画师是名教师,副业插画,并且这名教师私下授补习课,变把此事告到了插画师的学校,校长找插画师谈话,此人早些年换过抑郁,这压力一大,病症复发,终日以泪洗面,工作也丢了。导师觉得自己有责任,她带着女生一路往南去旅行,并约定好路上遇到人便把这件事说与他们听,让他们评评理。结果路上遇见的旅行人只有一人说导师没错,其余四人都评价说导师这件事做得有欠妥当。

女生的信念感崩塌了,她一直认为导师做什么说什么都是对的。她忽然意识到,她依赖全知全能的人,即使导师错了,她也觉得对的。

美国心理学家皮尔逊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天真者的存在,在天真者原型主导生命时,你会相信一切权威。同时,拒绝和否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不愿为自己负责。

所以,即使权威,我们也警醒,审视自己带上脑子。

最后

不做“乌合之众”,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有自己的态度,独立思考。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增加自己的阅历,三思而行。就像乌合之众文章最末结尾里写到的那样:

“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映照了自身的态度,温度以及深度,对待万事万物,三者缺一不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