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中国传统文化笔耕不辍

【每日论语190】泰伯篇第五则

2016-03-12  本文已影响277人  弘丹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泰伯篇第五则。

1、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曾在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傅佩荣注解

曾子说:“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没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识丰富,却去请教知识有限的人;有学问却像没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做了。”

“能”是就行为而言,“多”是就知识而言。前两句是真诚地向别人请教,因为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就骄矜自满,反而要继续“见贤思齐”。

“吾友”应该是指颜渊,曾子的同学里,只有颜渊有这种表现。颜渊“犯而不校”,因为他无私。颜渊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事。

至于“有若无”与“实若虚”,则是谦虚的态度。颜渊在同学心目中的表率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曾子说,他曾经有个朋友是这样做的:明明他自己已经是具有非凡的才德能力,超越了许多人,却仍然会去请教那些能力、掌握的知识都不如他的人;虚怀若谷,并不显露和夸耀,别人冒犯了他,他也并不计较。曾子这样地称赞的朋友,我们第一个就会想起和他同是孔门弟子的颜回。

朱子批注说:“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颜回只知道去追寻无穷的义理、不断精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有长处,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的不足上。我们常常会将满足感放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上,殊不知,即使你比赢了周遭的人,在更广阔的境界和范围里面来看,仍然只是沧海一粟。与其在别人身上找存在感,别不如在别人身上找长处来督促自己精进。

4、弘丹学习心得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6.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钱穆白话试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寿死了,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一瓢的水,在穷陋小室中,别人不堪其忧,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

孔子对颜渊真是称赞备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颜渊德行之卓越。

之前,我们学的都是孔子对颜渊的赞赏,这一则,是孔子的门生曾子对颜渊的称赞,曾子口中的“吾友”就是指颜渊。说明颜渊不仅受到老师的称赞,在同学中口碑也很好。

当我读到这句时,其实,心里是有疑惑的:自己才能高,为什么还要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为什么还要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甚至会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虽然孔子有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

这段话,说明颜渊是一个敢于把自己放空的人。人要有空杯的心态,有了空杯的心态,也就会更乐于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优势,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比别人优秀,所以,其实颜渊的行为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会因为骄傲或者自满,不容易这样去做。

况且,现在是一个后喻时代,在后喻时代,长辈需要像晚辈学习。如果长辈没有虚心或者放空的心态,很有可能是不愿意向晚辈学习的,觉得掉面子或者心有不甘。但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拥抱变化,也许也是会落后于时代的。

所以,颜渊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