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亲密越要“独立”
【原文摘录】: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到: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他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学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概念转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立的人,和你一样独立的人。要正视身边人与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因其亲近就忽视这点。
【联系实际】:在生活的琐碎与漫长岁月里,人们太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将身边亲近之人视作自己的附属品,或是按照理想模样去强行塑造。拿亲子关系来说,不少家长满心满眼都是孩子“应该”成为的样子。孩子考试失利,有些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满心期许着自家孩子能像邻居家那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霸一样自律、上进,却忽视了孩子独特的学习节奏、兴趣偏好以及内心承受压力的能力。孩子有自己天马行空的梦想,或许是当一名流浪画家,去描绘世间百态;又或许想成为小众手艺人,沉浸在手工创作的世界里,可家长往往因传统观念作祟,觉得这些职业“不稳定”“没前途”,强硬地把孩子往热门专业、常规职业道路上推,全然不顾孩子眼中光芒的渐渐黯淡。
于亲密爱人之间,此类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就像我自己的经历,初次邂逅爱人时,那种心动至今仍刻骨铭心。记得一次我俩结伴去做家教,行至交通岗,我的自行车突然“罢工”,链条脱落,车子在汹涌的人流里摇摇欲坠,我满心焦急与害怕。就在这慌乱时刻,他眼疾手快,一把攥住我的车把,凭借娴熟车技,一边稳稳骑行,一边费力搀扶着我那辆“拖后腿”的车子,助我顺利闯过交通岗。那一刻,安全感如暖流般将我紧紧包裹,心底泛起的熟悉情愫,像极了高中时哥哥骑车驮着我,在蜿蜒乡路上风驰电掣赶去镇上坐车,哥哥宽阔的后背是我最坚实的依靠;又如初中开学季,父亲扛着厚重被褥走在前面,身形虽有些佝偻却步履坚定,只为给我在校安置好一切,彼时阳光倾洒,勾勒出父亲令人心安的轮廓。
可日子久了,问题也悄然滋生。我下意识地将爱人对标父兄形象,期望她事事如父兄那般体贴入微、恰到好处。生活细节里,我会因为他偶尔没及时察觉我的小情绪,就心生失落。殊不知,他本是独立个体,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喜怒哀乐,承载着工作压力、人际困扰。好在过往家庭给予我的爱从未缺席,父母兄姐用点滴关怀筑牢我的安全感根基,让我心底始终留存温暖角落。再加上近些年投身家庭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钻研,知识如点点烛光,驱散我认知里的层层迷雾。我开始反思过往种种,学着换位思考,尝试去探寻爱人内心真实想法、感受她的情绪起伏,关系这才逐渐破冰回暖,重归亲密。
【改进措施】:持续学习是关键,阅读专业书籍、参加情感讲座、与同行交流心得,深度洞察爱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质,明晰他内心隐秘渴望与未被满足的诉求。日常不断修炼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摒弃无端抱怨、指责,以平和包容姿态面对爱人。优先关爱自己身心健康,培养个人爱好定期健身挥洒汗水,释放压力、强健体魄。当自身能量满格,才能精准捕捉爱人需求,适时递上温暖拥抱、耐心倾听陪伴,携手奔赴成长之路,滋养亲密关系,让生活满溢幸福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