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重在阅读
2023-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娜一林夕
语文教学在备课时要研读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接触文本细读是买了一本孙绍振的《文本细读》,初读不太懂,读到一半时,有点感悟,就这样半懂半悟中读了一遍。
今天听了肖思阳老师根据教学设计讲的文本细读的讲座,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阅读。
要设计出别致的、有自己想法的教学设计,要细读文本。
1、细读先把文本读厚。怎么能读厚,就是把文本的作者,作者的写作背景,还有作者与这篇文本相关的作品都要清楚,这样有助于理解文本。
2、把文本读薄。读薄就是通过读厚所了解的知识,要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区别其它文本的地方,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
3、要有自己的理解。针对一篇文本关键读出“自我”,这样才是真正读懂文本。
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就要有广博的知识,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不能随意,要有阅读体系。针对解读文本来阅读,先读经典传统书籍,这些书籍艰涩难懂,但经典是基础,读懂了经典,以后再阅读其它书籍,就容易多了。
经典书籍里的观点也有贯通之处,读一部经典会串连多部经典,如读帕默尔的《教学勇气》,就会涉及到怀特海的《教学目的》、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懂读透一部经典可以连着读懂四部经典。读老子、孔子等经典也是如此。经典是阅读的原点,所以阅读从经典开始。
还要阅读孙绍振、王荣生的文本解读课例,这些课例的方法可以给教师们启发,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在自己解读文本时找到独特的切入点。肖培东有个课例抓住山羊的“咩”,让学生读出山羊“咩”背后的情感,以此来探究大雪中山羊对主人的不离不弃的深情。这个教学点很独特,这节课的设计别具一格。
教师想把文本读细,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要先用阅读提升自己。自己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