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红汉菜白汉菜
这梅雨绵绵的春夏之交,正是汉菜上市的季节,中午在学校伙食团吃汉菜,下午放学回家晚餐还吃汉菜。对汉菜,我是百吃不厌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汉”字系列的蔬菜,我似乎都喜欢。比如,东汉菜煮稀饭,清香扑鼻,顺溜腻滑;马斯汉(马齿苋)用来凉拌,虽有一丝酸涩的闷味儿,但味道独特,实乃佐餐佳肴。当然,千万不能因为钟情汉菜,就自认为具有与身俱来、自豪满满的汉民族情结。
汉菜之“汉”与汉族之“汉”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汉”是巴蜀方音,写作“汗”、“寒”、“韩”皆无不可。它的正确写法是另一个造型:苋,读作Xian。百度百科里这样说:“汉菜,其实就是苋菜,属于苋科,苋菜又名野苋菜、赤苋、雁来红、米茜。某些地区将苋菜读成汉菜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方言保留了古音的语音特色,汉语中古音中‘苋’的发音接近于‘汉’。”
在我们这儿,常见的汉菜有两种,一红,一白。红汉菜从根茎到叶片,浑身赤红或深紫;白汉菜根茎呈白色,叶片浅绿。一根主茎直冲冲往上长,半路上分出不少枝桠,枝桠上长出无数叶片,“叶互生,全缘,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平滑或皱缩”(引自百度百科),模样都差不多,有区别的除了色调,那就是:红汉菜的叶片略微厚实一点点,口感顺滑一些。
几年前流行吃有色食物的时候,红汉菜那可是狠狠地火了一把,价格几乎是白汉菜的两倍。同样的例子还有,黑芝麻优胜于白芝麻,红豇豆价高于白豇豆,红皮土豆比白皮土豆昂贵,红皮甘薯比白皮甘薯值钱,等等。但我对此,一直都不大热衷,一是因为贱命一条,不作万岁无疆之想,二是不相信这套天真的说辞。
何况红汉菜煮出来的汤,血红血红的,看着有点吓人,不好煮进肉片或滑肉或面条去。凉拌吗?它的红色甚至会抢了辣椒的风头,最惨不忍睹的是:它与白生生的蒜蓉一搅拌,那不可调和的色泽诡异得很,叫人食之而不得下咽。它比白汉菜畅销,就在于据说它可以补血。
如果吃了富含红色素的食物就可以补血,吃了富含黑色素的食物就可以让白发转青、年青十岁,那么,是不是该叫非洲黑人同志们多吃点白色的食物,而用不着老想着通过与白人通婚来冲淡、漂白肤色呢?
国人讲食疗以及食补,那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人食五谷摄取营养热量,病从口入,健康也是从口入的吧。但是,自古以来都没能把它分门别类地细化,做可操作、可验证的科学试验以及统计分析,也就只能凭着传统习俗的感觉,“信之则灵”了,可是“同位相补”就玩得有点过了,现在竟然发展到“同色相补”,更为荒诞不经的,是“同音相补”。
——比如,不少朋友说桑椹泡酒补肾,原因在于,它有一个“椹”字与“肾”谐音,呵呵,那么“桑”字不也是与“伤”谐音么?桑椹,桑椹,这到底是补肾还是伤肾呢。
我觉得,健康就是少吃反季节蔬菜瓜果,顺时应节多吃本地普普通通的食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普通的,你我也吃不起——荤素搭配;定时定量,不忌嘴,也不贪嘴;再辅之以适当的自然的运动;身体出状况了,进医院看医生嘛,相信科学,然后听天由命,可矣。
靠着人均寿命不足五十岁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几个偏方,补过来补过去,要不了几时就补过去了。与其最终补到“人血馒头”上去,还不如争取一个免费医疗来得实在。
可能大家赶着潮流补了几年,并不见贫乏的血液由此增加,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是不是因此强化、固化了,这个更不好说。但板上钉钉、确信无疑的是:潮流风尚一过,红汉菜的价格,如今跌落到与白汉菜大致相当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倒不一定是唯一的——标准嘛。
红汉菜白汉菜都是菜,菜性可食;汉族人藏族人都是人,人性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