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
荣获一丹教育奖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作品《终身成长》,主题可以概括为:讨论一个人是否可以坦然面对失败,以成长型思维模式坚信努力,不断接近设定目标。咋眼看上去这是多么老生常谈的话题,仿佛又听到了老师对学生说面对失败要不气馁啦,失败乃成功之母之类的说辞。这样一个人人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她能用书说得更清楚吗?凭什么她的作品可以畅销10年?这样的背景信息更深深吸引着我细读下去。
书中使用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互相对比的形式展开论述,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使用有大量的运动员、教练、企业经营者的案例论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们在看待天赋、智力、努力、能力、成就、失败等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及行动。虽然很多人物及事件主要都发生在欧美国家,对中国读者来说都是比较陌生而缺乏形象感,但内容尚属对比分明,生动易懂的。
读这本书就是冲这这套理论在教育孩子上面的意义而去,我们就用这套逻辑去看一看我们都曾经:寒窗苦读12年但求一朝金榜题名的求学之路。在中国现行的k12教育体系中,分数作为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办法有其不可取代的低成本及大规模的优势,也有其最明显的副作用:只评价结果,对创新及探索过程不予评价。很显然,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探索已知领域的知识的行为本身对分数是不具性价比的,记住答案才是最优策略。在这套评价体系下的孩子也会为了未来努力、拼命,但久而久之,他们仅仅会努力寻找标准答案获得高分,而非对知识的探索行为本身。曾有一名哈佛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致辞当中有一段的大意是:我知道入学成绩前100名的大部分是亚裔学生,但是四年后,优秀毕业生中却鲜有亚裔学生。这里血淋淋地戳穿了应试教育的毒疮:长期对结果的分数评价,让孩子们急于寻找答案,惯于寻找答案,善于找标准答案;思维惯性已经让孩子们丧失了对未知探索的能力与勇气。
然而成人世界里并没有标准答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既定路线,一切的答案都只能自己探索。探索能力的丧失,不可谓不致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善于考分的人通常混得不怎么样,而大佬们通常考分不高。
当然,我们有无法回避的国情,无法跳出这套评价体系的家庭只能老老实实按照游戏规则走,那我们的讨论还有意义吗?我想是有的,如果要治病得服这毒药,没得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毒药的时机、剂量以及同时服用解毒片,较低毒性,以免毒发而不自知。
我们作为下一代的家长、老师、教练,既然知道症结所在,我们就该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前沿的研究成果将弊端降低甚至克服他。在培养孩子探索未知,关注成长而非只关注结果,注重努力而非天赋上面,本书介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理论武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深刻领悟。
附:请相信,成长是一辈子的事。https://mp.weixin.qq.com/s/BeWpOrdBHUpKQwWVLvtQ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