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善恶
有人说:人间善恶对半。也就是,善恶总是存在于人世间的两种状态。既然如此,善恶理应平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儒家一家就有对人性善恶的两种观点。孟子持性善论,墨子秉性恶论,完全相反,但都对中国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科类学科发展至今趋于完善,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们都会使用辩证的手法来看待自己遭遇的种种问题,这时的他们会说:孟子、墨子说得都对,也不都对。这是一个万能的句式,任何场合都可以考它装逼、招摇撞骗。但其中道理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人性就是双面的,个体来说没有永存的善恶,那么从社会看来,善恶参半。
社会上被我们定义为恶的事迹很多,并且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们在用不同手法更新做恶手法,所以难以罗列。我们单从抢劫犯这个群体来加以分析,当然一个群体在被剖解时其实就是一个人。抢劫犯抢了一个妙龄女孩的包,包里有手机、化妆品、眼镜、证明自己的第一桶金或是这个月的房租也有可能是……无限可能。一种可能,女孩心理素质极佳乐观向上,被抢这件事对她只是造成外部物质方面的损失,抢劫犯小恶;一种可能,女孩生性内向、对社会与人性充满了怀疑,那被抢这件事情无疑对女孩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巨大改变,女孩不仅失去物质还失去了积极看世界的权利,抢劫犯大恶。对于被抢的女孩来说,抢劫犯总是罪恶的,轻重不同罢了。抢劫犯抢去包后,心理内疚不已,看着自己躺在病床上做化疗的妻子时,现实的拷打折磨他的内心。抢来的钱全是妻子的化疗费用,当然他不只是抢了一个女孩还有各式各样的人。这些年,他一直在犯罪,一直在积善,她在慢慢变好。拯救了一条生命的他是个罪犯。客观评价:善恶参半。
人性很复杂,所以人类社会在持续发展。这不是胡话。大同社会,人们个行其力、路不拾遗,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生产力极低,报团取暖的社会。谁都没有资本,谁都过得不好。这样的社会有人欣羡于它风气良好,但是平静的原因是暂时没有引诱犯罪的黄金,平静背后是蠢蠢欲动的私欲,像一个隐藏着正在咕咚咕咚冒着泡的一缸岩浆。善恶不存在于显性的社会就是隐蔽在人心中。有了恶,就有善拧成一股绳,去降伏恶,降伏就是进步。倘若没有了恶呢?善自然消失,消失之后呢?不知道诶,没思考过。善恶是人为定义的词,没有了善,那就有别的字代替。我是这么想的――毫无战斗力的论证。
在遭遇厄运之时,相信自己也曾经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