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体验学习的力量(25)大卫 库伯对体验学习的解读

2020-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周溪乔_体验学习培训师

有熟悉的朋友问我:周老师,体验学习这事儿又小众、又不赚钱,为什么你还会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回答:纯属个人爱好,没想那么多。体验学习本身的发展源远流长,对个人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我本人从中受益良多,再加上我也没什么其他爱好,体验学习这事儿就一直做了下来。

昨天一篇小文写了不同学习风格对个体学习绩效的影响,体验学习的集大成者 - 美国的体验学习大师大卫库伯(David .Kolb)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体验学习的看法,总结了4种学习风格,同时指出学习应该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实践应用”所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4种学习风格与4个阶段一一对应;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应均衡地发展4种学习风格,达致学习的最佳状态。

本文是大卫 库伯对体验学习的深度解读,期望帮助更多朋友对体验学习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体验学习的内涵。

在库伯看来,“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所以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1、先聊体验的获取方式。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的方式:一种是感知(即具体体验),另一种是领悟(即抽象概括)。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把感觉与情绪融入到具体场景中,并与之相互作用产生体验;同时在感知过程中,我们在真实环境里面,也可以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通过领悟来获取经验,即感知和领悟同时发生。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无论是通过纯粹的感知还是纯粹的领悟都难以获得体验带来的全部成果;没有具体体验的领悟是空洞的,而没有认知引导的感知也是盲目的。学习者要获得真实的学习成果,必须在感知与领悟之间达到统一,而感知与领悟之间的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

2、再聊体验的转换。体验的转换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缩小(即反思观察)与外延扩大(即实践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体验学习的另一位大师约翰 杜威曾经举例:

一个小孩子把手指头伸进火焰里又抽出来,光是这样的动作并不能构成经验。他要把手指头伸进火焰里的动作与被火灼伤的痛苦后果联结在一起,知道把手伸入火焰里会灼伤,这样才算是得到了经验。如果他只知道手被灼伤了,而不知道灼伤是把手伸到火焰里的后果,那么就无法构成经验,手指头被灼伤对他来说就跟木头燃烧一样,只是一种物质的变化罢了。

因此体验者本人在体验之后必须做出转换,才会使体验产生意义,这就需要经历内涵缩小的反思— 即将火焰、手的灼伤、疼痛等观察结果转换为“火会灼伤人”的内涵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体验的意义,为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同时,这样的意义还需要经由外延扩大的实践来检验,当体验者再次遇到高温的物体时,能否以顺应的方式调节自己的行为,避免受伤。

因此在体验学习中,内涵缩小与外延扩大缺一不可,没有前者,体验无法形成意义,没有后者,体验就停留在此时此地,体验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应用价值。

3、最后聊创造知识的过程。先提下库伯的“双重知识论”,库伯将知识分为“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社会知识:建立在个体领悟基础上的独立的、社会及文化传播的词汇、符号和图像网络。个人知识:个体对直接经验的感知和个体为了解释其经验、指导其行为而对社会知识的领悟,是这两者的结合。

社会知识是先前人类文化的客观积累,是抽象的,仅能通过领悟获得;而个人知识是个人生活体验的主观积累,是感知与领悟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知识不能独立于个人体验之外,它必须由个体根据自身的体验不断创造,在理解社会知识的过程中,个人知识就产生了,这就是库伯的“双重知识论”。

作为一名体验式学习的培训师,在这里再次回答一个被问到很多次的问题:体验=体验学习?

“体验”是否等于“体验学习” 取决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否走完“体验学习循环”的4个步骤。只经历了具体体验,不涉及思维活动(反思观察)、没有形成观点(抽象概括)、不经历实践检验(具体应用),就不能称之为“体验学习”。

同时也再次回答另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体验学习一定是从具体体验开始吗?

大卫 库伯曾经反复强调,体验学习可以从“体验学习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进入,不必一定从具体体验开始。体验学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学习者内部体验与外部环境不断交换的结果,是一个“理想化”的学习模型,在真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但同时,库伯也鼓励我们完善自己的学习风格,运用“体验学习循环”将自身的学习提升到令自己更满意的水平!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不需要你打赏、点赞(当然也不反对😄),欢迎你的转发、传播,让更多“终身学习者”能看到本文,2020年,让我们一起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让你的学习更有乐趣!更有成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