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天文化学院成长励志

思考让人上瘾,“解药”在哪里?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332人  老李写做

“爱思考”在多数的语境下是个褒义词,至少我们通常会觉得爱思考的人比较有求知欲,有深度。

但是,“思考”这个东西,一不小心,会让人上瘾,甚至迷失自我。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新的问题,然后,我们借助这些想法、问题又再次强化了“思考”这个动作。然后,我们会为想通了一个问题而兴奋,也会为想不通一个问题而纠结。

然而,这样一种状态,多像一种自嗨的模式。

想通了能怎么样?想不通又怎么样?

所谓的“想通”,可能只是自身狭隘认知空间里触碰到的一个极限点,真相实际可能在另一个空间里。

认知心理学有一个发现:

我们多达90%的认知是无意识的。

也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并不一定是我们的自主想法推动的,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主导作用,也可能是受到了其他人,包括身边环境的影响。

所以,太过高估我们“思考”的效能,有些时候会把我们带入歧途而不自知。

那么,“解药”是什么?

行动。

或者:持续的行动。

“思考”所处的空间往往是无边无际的,很容易会把我们带进死胡同,甚至会引发很多消极情绪。抑郁症患者的艰难,很多时候不就是在思考的迷宫中迷失了自我?

行动因为只能靠身体来驱使,所以它的边界特别明显,只要我们处于行动的状态,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只能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具体的动作。例如,我们此刻用手拿起扫把,那就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动作。

由于行动,我们的身心体验会发生很直接的改变,也容易去在链接到其他人、其他事的过程中,去获取到很多单纯由思考所无法获取的信息。

毕竟,思考的世界是一维的。

而,行动的世界是多维的。

别忘了,“认知=身心体验+心理状态+环境因素”。

行动才是触发认知的根本,也是破局的根本。

和菜头之前针对他连续731天,每天早上8:15在他的公众号里发布天空的照片,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人们觉得困难,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只肯站在一边看,然后纯用头脑去想象这件事情。就像是在大昭寺门口的摄影客,他们对着镜头里磕等身长头的人,会感受到诸如虔敬、纯洁一类的单词,但磕头的人并不会那么想,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想法。我同样也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就是那个每天拍照的人。举起手机的时候最好没有什么想法,北京的冬天很冷,伸手出窗外要尽可能快,否则北风吹僵了手指,手机就可能降落到楼下去,那就错过了每天的发布时间。
当你想事情的时候,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想到无法停下来;但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具体细节,你得抓紧时间,精简动作直到变成一种本能。

当努力到让目标成为了持续的一个个行动本身,思考、时间感会被溶解,也许,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吧。


我是洪彬,一个用行动倒逼学习的”践“客,欢迎加我微信(hongbin_lee2014),持续写作、持续行动的路上,我们一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