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笨拙的傻瓜
越写作越发现,自己的思路凌乱,没有章法,不能够很好的按照一个核心的观点,深入下去。
一会儿写这个观点,可临时又想到更好的主题,会写着写着转道去写另一个观点去了。
这让我很疑惑,为什么这样?
显然,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获得认同感,更不可能产生共鸣,因为连最基本的围绕一个核心观点谈问题都做不到,如何让读者准确接收到你的观点从而产生思考呢?
另一个原因,写作的目的性不强烈。
如今,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信息需要越发具有高效性,人们做出判断的速度在加快,筛选信息的方式在进化,当信息到达时,他能够迅速的判断是不是对其有用的信息,无用的就果断丢弃。
所以,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态度决定了提供信息的人需要不断细分信息的形式,也就是说,你的表达或者写作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传达的信息一定是要足够垂直。这种细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趋势最终会演化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人人都可以成为超级IP的常态化。
未来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替代人做70%的工作,以后一个只有几个员工的公司能够存活的很好不再是天方夜谭,而且可能性很大。
这个趋势摆在眼前,你需要怎样应对,这可绝不是要求你迎合受众,如果你选择写作这条路,必须把写文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化,只专注一个领域才有希望。
我有个高中同学,高考落榜,当兵退伍,待业在家,正赶上宋小宝这个大IP的突然崛起,他看准机会,收集关于宋小宝所有的相关视频,整理后发布于多个平台,靠点击量赚取丰厚的广告费,月收入可以达到十万以上。不管你说他是投机也好,手段拙劣也罢,他确实合理的利用规则,赚得了他的第一桶金。
他做的这个点很高深吗,但就是目的明确,利用宋小宝的IP借鸡生蛋,只抓住了这一个点,持续挖井并最终形成了井喷。
当初研究公众号,有个南方周刊的记者转行做公众号,短短时间内,粉丝上百万,风光一时无两,瞬间成为超级IP,她做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女性穿戴,化妆品之类,但这么多人做,为什么只有她火了,原因在于她本身是编辑出身,工作能够接触到高端品牌,需要从这些品牌身上拉赞助,一来二去,对这些品牌就有了超过普通人的认知度,而现在的消费趋势正从低端慢慢走向高端,她赶在这个趋势上,写文定位自己的立场:“轻奢侈品牌”的导购角色,这个定位瞬间就让她收获一众粉丝追随。
这个定位很精准,商业再不是谁价格便宜,拼命打价格战的时代,它已经进化为比谁更精准的定位,并迅速的占领这个领域。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更欣赏上一个例子,既然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迅速定位自己,但可以通过不断往一个方向靠拢,通过不断深入实践,慢慢找到精准定位自己的脉络。
这似乎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先生,当年在做TNN这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时候,当着很多工作中的职员们说,他认为日本日后的通讯费用会是多少多少,这个价格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当时在场的人不以为意,但当多少年后,日本的通讯费真的如他所预料一样,而且几乎是分毫不差,当时在场的职员无不震惊,纷纷询问他如何做到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个领域,不断精进的去实践它,就能够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这不是开玩笑,它需要你从最初的新手,到成手,再成长为精英,最后因为你深耕这个领域,能够在一个上帝视角的高度去俯瞰这个领域,那时候你自然就会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这和找准自我定位的道理是想通的,没有人能一开始就预测准一个领域的未来,前提是你在此领域要不断耕耘,以求能达到稻盛和夫先生那样的精进程度。
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大多数都被过度夸大了,实际上,他们走过的弯路不比普通人少,甚至更多,但他们持续积累,最终在某个临界点上破土而出,靠的不是天赋,也绝不是幸运。
说到底,很多个人成长的书籍都会要求你有计划,原因就在这,它需要你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再出发,道理永远是如此简单,但有多少人在远未到达终点前就迷失了方向…
确实,成功者只是少数,但如果让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努力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收益,这种“愚笨”的傻事又有多少人愿意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