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二三事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凡心俗语

这两天在读傅国涌老师的《开门见山》,看这个书名,就给人一种安静、踏实的感觉。

开门见山,形容我家也是名副其实。门前是山,屋后也是山。

这门前屋后的山,让我的童年多了很多趣事、乐事。

                                                                  (一)掰小竹笋

春天,跟着爸妈,沿着蜿蜒的山路,爬到那山顶的茶山,摘了茶,下山前必定要爬到那密密的小竹林里掰小竹笋,那只能猫着腰进出的辛苦,都被霍然出现的一小片竹笋抵消了。那季节里,只消半个来小时,定能掰个二三十斤竹笋。

这天的晚饭后,一家人围坐着,开始剥笋。这个山掰来的笋,大多是“白多笋”(方言),笋肉特别鲜嫩,但是它的笋壳特别紧实,剥个几十根后,我和弟弟便开始叫疼。于是,妈妈便让我们干下一道工序——把剥出来的笋捻成均匀几段,并把它敲扁,以便煮的时候入味。

笋都收拾好,妈妈把笋用开水焯一遍后,盛在一旁备用。然后在锅里淋上几勺猪油,在猪油的兹拉声中,把备用的笋倒进去,翻炒几遍后,倒入山上接下来的泉水,开始大火煮。我妈经常说,笋是耗柴的食物,因为它煮得越透越好吃。因此,我家经常是晚上煮上一段时间,卸掉柴后,炭火继续温煮着。如果你在这个季节,走在村里的小巷中,必定会被这浓郁的笋香味吸引。

                                                                  (二)荡“秋千”

秋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后山的竹林里,选一棵粗细合适的竹子,擅长攀爬的小伙伴,蹭蹭往竹子顶端爬。随着小伙伴越爬越高,竹子慢慢弯下来,我们便跳起来,抓住其中的竹枝,一起使劲把竹尖往下拉。再由其中的一个小伙伴,把相邻的两个竹条,编成秋千模样。

接下来,我们轮流坐上这个竹枝秋千,两手紧紧地握住旁边的枝条。旁边的小伙伴开始一紧一放手里的竹枝,秋千便开始上下起伏着,随着上下起伏,胆小的小伙伴开始尖叫,叫喊着赶紧停下。伙伴们便笑哈哈地一起把竹尖拽到地面上,好让她下来。胆大的小伙伴呢,总会喊着高点高点,簌的一声,整个竹尖没抓住,直接弹回去了。小伙伴整个人都挂在了那高高的竹枝了,幸好他胆子大,嗖地一下从竹子上滑了下来。

玩累了,一群小伙伴便躺在平坦的地方,仰望那竹叶缝隙中的天空,听那不知名的鸟儿在远处啼叫。

                                                                  (三)拔藠头

春天时节,屋前屋后的山,生机勃勃,到处都使绿油油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养一两头猪,这猪的口粮往往落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我们挎着篮子,在山脚的田埂上来回扒拉,半个来小时,一大篮猪草已备好。回家的时间还早,我们便爬上了旁边的小山坡,搜寻“藠头”。

这个藠头,类似韭菜叶,下面长着类似葱头一样的白色果瓣,用它炒上自己腌的酸菜,可是春天里下饭的好物。我们弯着腰,在山坡的茶叶地里仔细搜寻,不多时,就可以找到一大丛,使劲拔出,那浓郁的香味瞬间染满双手。拔上几丛,便可以成一盘菜肴了。

还记得初中时,每周末我总要拔上几丛,搭着酸菜炒上一大盆,带到学校了与同学一起分享。那藠头的香味,现在还想念的很。

这屋前屋后的山,让我的童年有趣有料又有味,以致外出求学时,总想起这静静挺立的山,躲在被窝偷偷地哭。村里的长辈总会说:“看不到这几块山啊,心里总不踏实。”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大,越发想念开门就能见到的山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