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的努力等于吃青春饭?这类迷茫的背后是缺乏设计的人生

2020-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萍谈职业

有句话: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明明”吃的就是传统观念里的青春饭,而“偏偏”是凭实力吃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久,5-10年间“偏偏”靠挥洒年龄、体力和精力换取收入,职业思维不成熟,很少花精力扩展知识、提升能力,储备过时。“偏偏”也混进入了吃青春饭的队列,成为迷茫又看不到未来的职场人。

大部分人的人生路线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钱、消费、养家、再赚钱。但是走着走着就迷茫了,这种迷茫在于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设计人生的“顶层商业模式”。你有没有考虑过有一天收入增长放缓,甚至走下坡路,如何应对?如何在60岁到80岁、90岁时仍然确保有收入?是每个人要考虑的问题。

检验你吃的是不是青春饭,就看你花一年学会的技能,是否反复用了5年或更久。

职场第一步,都是从吃青春饭开始的,差别在于以后的3-5年的拓展。你有多久没学新东西了?短时间就能学会的技能,用得越久,就越没有安全感。当你能够胜任工作时你会觉得轻松,信心满满,温水煮青蛙效应开始显现。直到某一天早上醒来,发现原来一直支撑你的那种良好的感觉不见了。

你可能卡在某个位置再也升不上去;之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要养家;衰老的容貌;不能再熬夜的身体;新同事学历比你高、薪资比你低;不再受重视;不再稀缺的技能;换工作薪资没有明显提升;找工作没方向;面试少,找工作难……

所谓“殊途同归”都是因为个人成长停滞的时间太长。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吃青春饭,危机重重的时候,你会反思,接下来将为自己重新获得安全感寻找机会。当你觉得为时已晚,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中医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1、培养组织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当我意识到HR的职位可替代性强,似乎人人都懂管理,谁都可以对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指手画脚时,我就想明白了有些职位就是这样,除非不做,既然要做下去,就要想办法,关键是如何才能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人呢?我把懂行政管理的HR和懂项目管理的HR重叠了起来,一张建造师证书还可以帮我实现这种不可替代,并且在主营业务的项目管理上更有发言权。

最重要的是这种不可替代性增强了安全感,考试成功证明了学习能力依然在线,也是我制定plan B的勇气,让我更看重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白日梦”阶段。

你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值得久留,那就去培养目标职业需要的能力。有人说成年人一想到要发愤图强,就去学英语。如果既不出国工作,也不用英语办公,还是学点别的吧!毕竟时间有限而要学的太多。

2、可以在专业上不断精进,但千万不要变成螺丝钉,培养可迁移的能力。

好的客服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倾听与沟通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性、熟练的基础计算机能力,这些就属于通用能力。而话费查询、业务查询、业务办理及投诉建议的能力,如果转行为销售就不太能用得到。

一名程序员想转行做自媒体,会写代码就基本不太用得上,但你的学习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临场发言的能力、计划总结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能力,就是通用的。

很多人因为不错的薪资和轻松胜任感觉而留恋一个岗位太久,导致在公司环境改变时失去了岗位。

每个企业都需要“T”型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在某一个领域有较深专业知识。但切忌成为就业面狭窄的螺丝钉人才,除非是垄断型的铁饭碗。要想发展的好,就要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3、制定B计划,尝试第二职业、兼职,从中找到值得终生奋斗的职业。

很多人嚷嚷上班无聊,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听说疫情期间游戏、韩剧社一度瘫掉了,无聊经济爆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那么多,有多少人把时间花在了提升自己上?

公司装修后争抢墙角位置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要抢行走不便、半封闭的空间?是电脑屏幕上的内容不能见人,还是方便刷手机?

一个做设计的女生,由于工作内容不饱和领导让她兼职公司网站维护。她利用这个机会接触了自媒体,自主为公司建立了公众号宣传公司的服务,理所当然得到公司了的支持和奖励。后来,公司又鼓励她付费学习报销学费,学习中积累了自己的人脉,逐渐获得了投稿的机会。现在,她又在尝试给朋友圈的微商写文案。就这样一点点尝试,直到羽翼丰满那一天,说不定哪天副业发展得好还可能转为主业,她把握着自己的职业方向。

工作闲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人自己就能规划好?你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没有办法激励一个不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所谓居安思危,要及早考虑当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后,你需要的谋生技能和长期的被动收入支撑日常开支和并不遥远的养老问题。

4、职业规划说不重要也重要

有人问职业规划有没有用,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做职业规划?

许多人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也活得顺风顺水。有的人家境好,几代人栽树,后人自然可以乘凉;有些人打小骨骼清奇,进名校和找工作都是我们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单靠自己也把生活和事业经营的井井有条;有的人早早就能看透世事;有的人运气好。同样也有很多人,犹如在茫茫大海上冲风破浪不知道航道也看不见灯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活的环境也千差万别,没有哪个人的发展路径可以复制,真正有效的规划都需要量身定做。

职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你需要了解自己:优势、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理念、专业技能,认清外在资源:行业定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好的职业规划是帮你完善整个系统,而既不了解自我又未协调好外在资源的大有人在。职业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反映在工作项目、需要的能力、提供的报酬。一份匹配的工作能给人愉快的生涯憧憬和愉快的经验。

5、重视第一份工作

“路径法则”告诉我们,如果“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起点,沿着这条路会更容易走向成功;如果选择是失败的,那么抛弃固有的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第一份工作”如果选择正确,往往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生涯规划的最佳时间,是大二、大三时,此时尚可未雨绸缪和查缺补漏。第一份工作要尽可能兼顾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量身定制客观、实际又有一定挑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样,“路径法则”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才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生涯规划的第二个最佳时间是毕业后3年以内,第三个时间段是30岁之前。因为很多人在学生阶段的职业探索并不完善,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处于探索期,也就是不停的换工作、换行业,这个时间完成越早越有利,进入职业生涯周期中的核心阶段——确立期,在合适的工作领域精进、发展。生涯规划最差的时间,是遇到中年危机时临时抱佛脚。

写在最后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上个世纪6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进行考察时发现,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农业形态,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中。格尔茨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效应。它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动力。因为爪哇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即使千百年的耕作方式没有改进依然产出惊人,所以,当地人完全没有欲望也没有必要改变这样的生活。直到某一天,遭到来自大海另一边的工业文明的无情碾压。

有很多人喜欢文学,也创作文学。当年明月写了一系列《明朝那些事》,刘慈欣写了《三体》、《流浪地球》,兴趣和工作不匹配的人比比皆是,却只有少部分人成了“当年明月”或“刘慈欣”。多少人一边抱怨工作,一边挥霍着生命。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猫对爱丽丝说。所有的飞行员都是知道目的地才起飞的,如果你不知从何开始,先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到极致,下一步的路线自然就会在脚下显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