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家经典著作《大学》

2021-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古树m

《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是古代学子求取功名必看的书籍。其中《大学》是介绍古代大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下是我学习《大学》记录下来的笔记。

       《大学》的第一章是总纲领,提出儒家学说所遵循的‘三纲八目’,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住了这‘三纲八目’的要点,就拿到了儒学大门的钥匙。‘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后面章节都是围绕‘三纲八目’层层阐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讲的大学有两层意义,一是个人学识渊博,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15岁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这里的‘道’理解为规律原则,在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尚书.太甲》《尚书.尧典》《尚书.康诰》里记载的典故,都讲了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如果‘在明明德’是从静态上方面要求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动态方面要求不断革新,加强思想创新,精神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应该像洗澡一样坚持。因此商汤把这句话刻在了平时的洗澡盆上警惕自己,《礼记.儒行》中的‘澡身而浴德’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还需要‘知其所止’,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停留,‘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自古便是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这是身体所止,真正的‘止’在于‘至善’。要达到‘至善’的境界,需要‘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好像加工骨器一般,不断切磋,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这是自我修炼的精神,最终能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这样才能流芳百世。这是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追求不朽,崇高伟大。这样的论调不具有普适性,‘知其所止’对年轻人有启发意义,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强调任何事情都必须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就是不要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但愿世间无人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修身的基础上延伸的‘末’。

       《大学》还强调要‘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获得想要了解的知识,不要通过对某书本的查阅而获得知识,不要死啃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诚其意’,意念要真诚,所有思想要发自内心,要‘慎其独’,要人前人后都一样。要‘正其心’,要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思,驾驭自己的感情,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可以集中精神修养自身的品性。‘齐其家在修其身’,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首先要修养自身,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学会正己,才能正人。

       在此之前都属于自我修养的范畴,此后就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由独善起身最终转向兼济天下。

     ‘治国先必齐家’,治理好国家 之前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仁爱,国家的人民也互相仁爱,一家礼让,国家的人民也就互相礼让。家族和国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总是自己先做好,才要求别人做 好。

       ‘平天下在治其国’,想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从五个方面阐述,一、君主有絜矩之道,要以身作则,为百姓做示范,‘当政者的德行像一阵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倾倒’二、重视民心所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三、君主的德行很重要,德本财末。四、君主要选用贤德、仁爱的人,远离恶人。五、国家不能把利益做为根本,而是仁义作为根本。‘生财有大道’,要‘以财发身’,不要把财产看得太重要,要仗义疏财,用这样的方式修养自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