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

议论文:论“习惯”

2020-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张西音

所谓“习”,《易》有鸟飞之意。“惯”是经常或不断的表示。“习惯”二字是学习后再锻炼形成自如地运用。

孔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诲名言。

《朱子治家格言》一开篇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通过教化,有了修养,每天这样,形成规律,时间一长,不用人催,一分不差就醒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人体“生物钟”的功劳。真是“用进废退”呀!“习惯成自然”是不用置疑的。

但有些不好的习惯一个道理,是长期积累形成,有的纯粹是个人嗜好造成的。才开始不一定喜欢,例如:野苦菜、苦瓜、辣椒、香烟、臭豆腐之类,那些“酸臭苦辣”一开始反感,用多了,习惯了离不了,这就是“隐性”形成的。我觉得越难吃难闻的食物越有“隐性”,不吃不过隐。

连日常运动都一样,常说:算子要拨拉,拳脚要踢打。练武的人到该练时不练浑身“憋得慌”,爱打蓝球和常跑步的人都有这样体会吧!

我在《香烟的诱惑》里议论过,咱们都是堂堂正正的人,跟某些“存心不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不一样,咱们都是世界之林的一棵正直成长的大松树或小松树,都秉承于严父慈母教诲,有党和国家、人民的培养,就应自我批评、自我修正改掉不良习惯,这样一家大人孩子都喜欢。

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反“两面性”,谁都不肯暴露个人的“反面”,我觉得也无所谓,千万不能让“斜片儿”占了上风。那样这棵树脑袋就长歪了。

还有一种习惯是受外界影响,例如当官的上台作报告,有一回我听报告,两个钟头我数着,光“这个”“那个”的口头语用了二百四十四个…………

一开始他不可能是“习惯”,可能是想不起说什么了,又怕“亮台,”为了让发言能“接上气儿”,“无病呻吟”,还有“哼”了“肮”的,一个劲清嗓子的,从此这样的“实践”多了,定型了成了以后的习惯。也警告台下听报告的,你听这个领导报告多了,也会产生“共振”,时间一长就和这个领导“共鸣”了。如不这耳听那耳冒,太认真了,就会象“东施效颦”一样,结果就不大“理想”了,人们会哈哈哈笑话你…………

看电视请注意了,有些电视剧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导演为了热闹更为赚钱,好多电視剧有模仿口吃人出场,这样的节目我见了就关掉,他们不但调侃了人的缺陷,更是误导了下一代。

另有一习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从前人们生活艰苦,有的一天不吃饭也不是稀罕事,见面后打个招呼,“嘘寒问暖”表示亲近,常问:吃了饭了沒有,后来在民间演化成“问候”语,成了现在的“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的代词,用惯了,倒觉得后者“文诌诌的挺别扭。

但就这句问候代词也不能乱用,也分场合。一次年底总结大会,休息间小领导去了卫生间,大领导随后也去了,小领导沒话找话,冒出一句:某某长吃了饭了吗?那是什么场合,简直是“找死的节奏”,您想:若上位缺当官儿的,提拔别人也绝不会提拔他,再说,才上午十点,问的时间也不对呀。

这个大领导开始一怔,不愧见过世面,随机应变,大喊一声:“你腚后头一条长虫!”小领导吓了一跳,沒顾提裤子本能地一蹦下了高台。大领导说完,也没方便,一扭脸扫兴地出去了。

后来小领导可能觉得这事不地道,见了那领导老远净躲着,有时实在躲不开眼睛也不敢对视,光往一边斜歪着走,如有个大窟 窿他一定会害臊地钻进去…………

看电视有个台节目很受欢迎,但差不多每次都会出现象“这个”、“那个”的口语,那就是“然后”二字,有好多沒有运用价值,就是一边想一边说,接不上气儿了说“然后”。

我想你是祖国的宣传机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捍卫、传播者,语病不应有,更不能让十四亿中华儿女感染上一一一一“然后”这个“传染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