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教师磨课,我有三点思考

2023-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板栗李子

给年轻教师磨课,我有三点思考

原创 国庆 守望在稻田 2023-10-21 10:22 发表于湖南 7人听过

下周与对口帮扶学校有一节语文同课异构,上课教师选择的课题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

昨天,年轻的老师试教。

课毕,老师一脸窘态,都快要哭出来了,委屈地说:“不知道怎么回事,课件乱了,我的阵脚也乱了,与之前集体备课时的设计很多地方不一样。最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办法输出。”

大家围坐,安抚了情绪,我说:“没关系,这就是每个老师都要经历的磨炼过程,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我们重新开始吧。”

01 教什么

拿到一篇文章,老师首先要进行教材解读,尤其是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作要素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共四句话,讲述了“王戎如何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人物形象。

文章的课后习题有三个,分别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通过解读教材,从单元整体到单篇课文,我们在充分分析基地校学情的基础上,借助课后习题,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记“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竞”等5个生字。

2.读准读通课文,正确断句,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4.能说清楚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并感受人物形象。

02 怎么教

知道了要教什么,接下来明确怎么教。就好比知道了目的地,接下来用什么样的方式到达那里。根据基地校的学情,我们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不追求飞机的速度,而力求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

第一步,在“读”上面下足功夫,将“读”分成三步走,一步一个脚印。

一读,读好课题。

读课题,认识“王戎”,并借助字理认识、书写“戎”字。这个小古文的课题偏长,包含了“谁(王戎)干什么(不取道旁李)”两个要素,引导学生在人名(王戎)之后需要停顿、断句,为读好文中相似句式做铺垫。

二读,读准字音,读通顺。

先是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个别读以发现问题,指导重点字的读音,接着读准读通顺长句、难句,最后读准读通全文。学生通过以上富有梯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课文读准读通顺,完成第1、2个教学目标。

三读,读准停顿,正确断句。

古文的停顿节奏是很重要的。在这篇文章里,可以借用课题“谁干什么”,找出文中几个相同句式的句子,读好这几句的停顿,继而再给出全文的停顿线,学生练习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的停顿与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在读准读通读好停顿的时候,学生也已经对古文的意思有了大概了解。

第二步,通过调取经验自学、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等说说故事。

首先,学生先借助以往积累的学习文言文方法,初步说一说故事。此为“一说”,是学生调用以往学习经验来学习的结果的呈现。

接着,通过联系前文、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理解古文中“尝”“走”等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并重点突破“之”在文中的不同意思。

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来说一说这个故事,此为“二说”,这是通过学习后的学生有所提升的展现。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结合动作等,把故事说得更具体、生动一些,完成第3个学习目标。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读故事,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戎?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诸儿的“竞走取之”与王戎的“不动”,辨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一个认真观察、遇事能冷静分析的王戎。

完成以上学习后,老师搭设台阶让学生练习背诵,从而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单元写作做第一次铺垫。

最后,回到单元导语,教师推荐其他“俊杰”的故事,整个教学形成一个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有: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知人物形象(自读感悟、讨论完善)——熟读成诵(梳理起因、经过、结果)。

03 怎么说

明确了“教什么”,找到了“怎么教”的方法与策略,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来上,教学效果还是会迥然不同。这其中,教师怎么说,也就是教学语言非常关键。前者是教师的核心能力,而后者——教学语言,我认为是教师的关键素养。

首先,“简洁”是灵魂。

就像谷里写作营中多位导师所说,写作时“可长可短,一律从短;可有可无,一律从无;可露可藏,一律从藏”。简洁明了,毫无多余。不仅是写作,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

课堂上能不说的,老师一个字都不要多说。比如老师试教时,学生初读课题后,老师是这样问的:“读了这个课题,请你想一想,课题里面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课题告诉我们什么?”

语言是思想的输出,简洁的语言能更准确地传递知识、表达情感。一个老师先有简洁精炼的语言,才能有清晰通达的思维,才能有清楚明白的课堂。语言不简洁不精炼,啰嗦繁复,纵然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上出精彩的课来。

其次,“过渡语”是纽带。

教学板块的顺利推进,依靠“过渡语”的承上启下,它不仅在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正是通过过渡语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同时,好的过渡语才能更好地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过渡语”讲不好,就会上不清下不楚,教学环节不连贯,学生就难以理解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讲好了过渡语,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更加流畅、有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丝滑”的顺畅感,课堂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再者,“评价语”是关键。

课堂上,好的评价语如同四处散落的星星,能随时点亮学生的思维,点亮课堂。什么是好的评价语?老师们习惯性地说:“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是好的评价语吗?看似在表扬在鼓励,实则在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魏智渊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反馈”。好的课堂评价语,应该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有效判断和引导,是对思维与输出的及时反馈。它是有具体内容的,是有针对性、引导性和鼓励性的。比如:

你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了“之”的意思。

你能说清楚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再试试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来说说呢?

听到你们批注时的沙沙声,我好像看到了你们的思考在流淌。

在课堂上,老师讲好了评价语,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拓展思路,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和活力。

作为成长中的年轻教师,在如今多种声音的包围下,语文到底该怎么教,时常容易感到困惑。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思路,我们从基地校的学情出发,让语文课堂先“读”起来,再去理解、感知人物形象,同时,要善于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总之,一步一步走扎实,走稳当,行稳才能致远。

阅读 1.0万

守望在稻田

人划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