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郑风•扬之水》(四)

2023-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西牛望月

毛苌认为“予与女”是君臣关系。

《毛诗序》说:“《扬之水》,闵(mǐn悯)无臣也。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扬之水》是君子在怜悯郑国国君姬忽(郑昭公)没有忠臣良士,以至于后来被谋杀,因而作此诗。

《郑笺》认为“激扬之水,喻忽政教乱促。不流束楚,言其政不行于臣下。”又说“终鲜兄弟”是说“忽兄弟争国,亲戚相疑,后竟寡於兄弟之恩,独我与女有耳。作此诗者,同姓臣也。”

郑玄进一步认为该臣是姬忽的同姓臣子。

“无信人之言,人实迋(kuāng)女。”——不要听信他人之言,那些人都是在欺骗你。

《毛诗传》说:“迋,诳也。”《说文解字》:“诳,欺也。”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kuāng)女。”

孔颖达疏解《传》意(大意):

《毛诗传》认为,“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激扬的水其实是能流漂一捆木材的。用此来起兴,兴“忠臣良士,岂不能诛除逆乱之臣乎?”——是能诛除的。但是,如今郑昭公姬忽没能诛除逆乱,又有兄弟(郑厉公姬突)与其争夺国君之位,亲戚相疑,终至兄弟寡恩,如今只有我和你了。姬忽既然没有贤臣,多被欺诳,因此“予”又告诫他:你不要听信他人之言,那些人都是在欺骗你。臣下都欺骗他,最后被谋杀了,因此怜悯他。

(郑昭公即位不久,因听说祭仲受到宋国的威胁要改立他的弟弟姬突为国君,就逃亡到卫国去了,姬突取而代之成为郑厉公。厉公四年因谋杀祭仲失败而流亡,昭公复位。郑昭公二年,与上卿高渠弥打猎时被其射杀于野外。)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