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英语达人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佛教的演变和传播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262人  林间竹音

在上一篇佛教的产生一文中,笔者对于佛教如何从印度教中脱胎而出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本文继续讲述佛教在成为一种修行的信仰之后是如何演变和传播的。

佛教在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他在漫长的传道生涯中已经吸引的大批信众组成了僧伽(samgha),也就是佛教徒团体的意思。它不仅包括僧人,还包括尼姑和信众。释迦摩尼虽然允许妇女信佛,但规定尼姑的等级远远低于僧人。这虽然不平等,但是毕竟是给女性同样提供了一个觉醒和涅槃的机会。僧伽起初没有固定的修行场所,但慢慢地建起了寺院,供僧尼修行。当时,僧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权威。因为在释迦摩尼在世时,他没有留下任何成文的著作。他的弟子们组成一个委员会,根据回忆佛祖的传道和教诲而编篡经书。

他的弟子阿难陀写了《经藏》(sutta-pitaka),主要关于佛祖在教义上的教导。优婆离写了《律藏》(vinaya-pitaka),主要关于佛祖制定的规章制度。还有一部《阿毗达摩》(abhidhamma),主要是对佛祖传道内容的反思和见解。这三部典籍构成了《三藏经》(tripitaka)——佛教经文的正典。这些经书都是在佛祖去世几个世纪以后才成书。《三藏经》的内容既朴素又实用,除了记载释迦牟尼讲道的内容外,还增添了后人对于听他讲道后的理解。

佛教开始慢慢地在印度北部传播。僧人在开始让佛祖的教义适应新形势的同时,遇到了越来越大的统一教义或戒律的困难。在佛祖圆寂后约一百年,佛教内部产生了分裂。历史学家对于具体的原因和结果都不是很清楚。在这次分裂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了两个派别,即上座部(Sthaviravada)和大众部(Mahasamghika)。前者是小乘佛教的前身,后者是大乘佛教的前身。

在上座部中,现在依然存在的是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小乘佛教(Theravada),而其余的如同大量早期的佛教艺术形式一样已经成为历史。小乘佛教的传统中包括“法王”(dhammaraja),他们是信奉佛教、充满正义的统治者。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发展过程中,僧伽与信奉佛教的政治领袖之间一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阿育王(公元前269-238年统治印度)是孔雀王朝的一位皇帝,他为了征服陵伽国发动了一场血腥的战争。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促使他皈依佛教,并封自己为“法王”,即达摩的保护者。他提倡用达摩而不是用武力去征服。他派遣传道士去宣传佛祖的教义,他的行动也被奉为模范。

另外两名类似的统治者是泰国国王拉玛四世(在位时间1851-1868年)和缅甸的昂山素季。拉玛四世在继位前出家25年。当他登上王位后,他对泰国的僧伽进行改革,清洗了其中的“迷信”做法,恢复了巴利文教规。他的儿子朱拉隆功国王(在位时间1868-1910年)将拉玛四世的改革推广到整个泰国。国王与僧伽之间继续联手扩大和保护佛教的价值观。玉佛寺(拉玛皇朝大皇宫)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泰国的国家身份和王室合法性的象征,是泰国王权与佛教联系的重要象征。昂山素季是小乘佛教在东南亚将宗教信仰与政治价值观相结合的另一个例子。

约公元元年,在印度佛教中兴起了大乘佛教(Mahayana)的运动。在大乘佛教的经文里,它声称这是释迦摩尼本人传道的内容,是在一次特别的传道活动中(听众不包括释迦摩尼的弟子)所讲的。而且这些内容被秘密隐藏了几个世纪后才被公布于世,并被传播到整个印度。学者们对于大乘佛教的真正起源并不清楚。关于菩萨(bodhisattva)的思想是大乘中最重要的革新。菩萨是“将要成为佛”或“未来的佛”的意思,他们并不直接涅槃而是在世上帮助其他人成佛。菩萨需要培养两种重要的美德:通往涅槃的智慧和为其他人的利益服务的慈悲。菩萨的道路可以被描述为一条双向的街道、或是一个通往涅槃的圆,然后又回到轮回的世界。菩萨成佛是为了所有人,最终当其理想实现之后,其道路也就圆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度众生。

大乘佛教中描述的菩萨通常和普通人一样,他们对于佛教的传播起了根本的作用。因为这样一来,佛教不再是一种基于出家禁欲的哲学思想,而是对信众可以产生直接的吸引力的信仰。在经典的大乘著作中,菩萨道中最重要的概念表述是“心灵的觉醒——菩提心”(bodhicitta),也就是智慧与慈悲相结合。这条道路被分成一系列阶段也就是六度:慷慨、德行、耐心、勇气、精神集中和智慧。菩萨如果修行的阶段更高,就可以获得超人的特殊能力,使之居住在上天并拥有与印度教的神同样的神力。不过佛教徒认为菩萨的神力要远远超过印度教的神,他们崇拜的就是菩萨和佛。大乘佛教主要是通过引入菩萨的概念强调拯救他人的慈悲,这要比智慧更重要,因为后者可以在以后再获得。在这一点上,大乘佛教与佛教初期的教义是完全不同的。

除此以外,大乘佛教还改变了佛教传统的其他方面,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引入“空”的概念。它对于传统佛教的许多范畴构成了挑战。在古印度的传统尤其在《奥义书》中,每个人都具有一个永恒的自我(atman)。小乘佛教否认自我是永恒的,每个自我是由一系列短暂的现象组成,给人一种连续性的幻觉,就像河水一样。而大乘佛教不仅否认任何永恒自我的存在,还否认构成个性流的短暂现象的现实。大乘佛教的这一立场通过“万物皆空”的本质做出了明确的表达。如果万物皆空,那么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不会具有实质的不同,那么涅槃和轮回也就没有什么不同。同理,我们自身与佛也没有任何不同。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能正确地理解,那么涅槃就能随时随地存在,且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本质与佛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我们也就能立地成佛。由此,大乘佛教完全颠覆了佛教的基本概念。

除了大乘佛教以外,在印度另一个主要改革运动是密教经典(Tantra)。它是比大乘佛教更加世俗化的一个宗派,认为“身”、“语”、“意”三密共修可成佛。

佛教的大事记主要如下:

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圆寂

公元前269-238年,阿育王将佛教传入斯里兰卡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公元2世纪,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460-534年,达摩祖师在中国创立禅宗

公元531-597年,智顗创立天台宗

公元601-674年,圣德太子在日本确立佛教的地位

公元609-649,佛教传入西藏

公元638-713年,禅宗传给第六个祖师慧能

公元643-712年,法藏创立华严宗

公元762-822年,最澄创立日本的天台宗

公元774-835年,空海创立日本的真言宗

公元992-1074年,卓弥译师在西藏创立萨迦派

公元1022-4096年,玛尔巴在西藏创立噶举派

公元1200年,佛教在印度被灭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路线有三条:到东南亚的,称为南传佛教,进入中国的,称为汉传佛教,然后再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进入西藏的,称为藏传佛教。其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汉传佛教是大乘,藏传佛教主要是密宗。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与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一样,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佛教和基督教的典籍都是由他们的弟子所写。佛教虽然摈弃了印度教繁琐的教义和仪式,却因为过于强调自我苦修脱离轮回的道路,很难赢得大量的信众。毕竟人的本性是需要即时的回报,并追求舒适。大乘佛教的出现迎合了世俗的需求,通过引入菩萨和“空”的概念,为世人成佛创造了便捷方便的道路,所以被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奉为正统,并在中国被全盘接受。非此,佛教也很难走出印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每一种宗教,包括佛教,都必须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求而进行改变,不然就会被时代抛弃。至于被后人加进去的内容,是不是佛祖的本意,是不是会影响人们脱离轮回苦海,那真的只有佛知道了。

上一篇:

佛教的产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