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谈“养生之道”】
【丁俊贵谈“养生之道”】
按语: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感其至甚,乃作斯文;同学共勉,发扬传承;宣教普度,造福桑梓。
一、健康的界定
1.健康
(1)定义
健康通常定义为,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和极度虚弱的症状,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标准
健康有四条标准:①没有生理性和遗传性疾病。②有自我控制能力。③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④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2.亚健康
(1)定义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经过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没有发现疾病,而自己确实感到躯体和心理上存在种种不舒服。国际上把健康叫第一状态,疾病叫第二状态,亚健康叫第三状态,或是中间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前病态、潜病期、临床前期。
(2)表现
1)躯体的不适疲劳乏力
头痛头晕,口干咽痛,颈肩拘紧,腰酸背疼,关节酸疼,两腿酸沉。容易感冒,低热多汗,胸闷气短,胸痛叹气,心慌心悸,紧张手颤,小便频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血压不稳,性欲减退,月经紊乱,血脂尿酸微增高,糖耐量轻度异常。
2)心理精神的不适
焦虑不安,胆小恐惧,妒忌多疑,疑病猜忌,失眠噩梦,醒后乏困,困倦多睡,心烦郁闷,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悲观冷漠,自责内疚,性欲淡漠,记忆减退,思维迟钝,容易激动,特好生气,注意涣散,能力下降,钻牛角尖,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道德行为偏差,有从众的越轨行为,进而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沮丧,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暴自弃。
(3)界定
躯体和心理的不适同时存在,持续3个月以上,不能明确诊断为器质性病变,就可以界定为亚健康。
(4)干预
亚健康是疾病的前奏、衰老的苗头。消除亚健康,是防疾病,抗衰老的需要,是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不早衰,实现健康长寿目的的需要。是提高生命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牢固树立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璧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二、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
1.功用
人体健康的守护神,是人体的自动调节机能。自调机能是与生俱来的、自动进行的、优化调节的,把人体的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
自调机能的功能是,对内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对病变进行自我修复和自动康复。对外调节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并抵御各种致病因素。这个机能,在《黄帝内经》里用过正气、真气来表达。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和真气,都是指人体的自动调节机能。包括人体的生理活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患病后的修复康复能力。
2.影响健康的个人因素
①不良情绪对自调机能的干扰和抑制。
②违逆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自调机能的过度耗损。
③外界压力、年龄增长,致自调机能的疲劳与衰退。
④外邪侵袭。
3.养生对策
①修心养性,减少对自调机能的干扰和抑制。
②顺应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减少自调机能的损耗。
③运用各种刺激手段,推动促进激发自调机能。
④防御外邪。对身体不能有恶性意念,各种肿癌都是一种不良情绪酿成的。
三、养生道法
1.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是指导实施养生之术的理论。揉合医、道、儒、释的精华,寻找生命的规律,探讨健康的本质,把握养生的原则。
2.养生之法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之道指导下可以操作的技术,包括精神心理调养、行为调养、形体调养、饮食调养、药物调养、物理调养、环境调养等方法和技术。
3.《上古天真论》养生道法
①娴静愉悦,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②顺应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限制饮酒,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房事适度。
③防御外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④促进自调机能。
四、养生要养心
1.诸鉴
易学家讲洗心,是洗涤心灵,除去恶念或杂念,净化心灵,改变心态。
儒家讲存心养性,正心修身,就是端正心性,心无邪念,提高品德修美和精神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
道家讲清静无为。清静就是静心,使心灵安定宁静。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只有不妄为,才能静心。只有静心,才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佛学讲明心见性。明心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包括凡心以至圣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家的本性,包括自性以至佛性。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佛性。直指人心,就是明心;见性成佛,就是洞见自性与佛性。
气功家一切入手方法,都从修心调心入手,即修养调摄心性。
医家强调养心,就是修养心性。《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修心养性,排除干扰,解放自调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关键。
东汉刘熙《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孟子:心之官则思。
2.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曰:
①怒则气上,怒伤肝。
②喜则气缓,喜伤心。
③思则气结,思伤脾。
④悲则气消,悲伤肺。
⑤恐则气下,恐伤肾。
3.心身疾病
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
②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厌食、习惯性便秘。
③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④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癜风。
⑤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某些糖尿病。
⑥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病、黄褐斑。
⑦儿童厌食、遗尿、夜惊。
4.修心养性
(1)心理健康标准
①体验标准:有良好的心境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②操作标准:有高效率的学习工作能力。
③发展标准:有向上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
(2)心理平衡的方法
1)五个学会
①学会理解:学会理解别人和换位思考。
②学会接受:学会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任何事情的好坏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叫接受。
③学会减压:学会把压力释放出来。
④学会沟通:沟通很重要,有时候就是一两句话差了一点点的表达,就导致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
⑤学会放下:对钱财名利、声色犬马,可另类宣泄。
2)心理转换
①焦点转移法: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把自己陷在这个坑里爬不起来。可以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②以情胜情法: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③改变观念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可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3)求助心理疏导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加强自身道德涵养尤为重要。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黄帝内经》曰: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孙思邈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亦可通过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以通达明理而不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才能宽阔,才能放下许多纠结。
五、静心养生
1.诸鉴
佛家: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儒家: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医家:静者寿,躁者夭。心要静,身要动。静能生慧,动能生阳。
2.自然放松入静法
物我两忘,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
3.以一念代万念法
①意守身内或身外之物
②默念字句
4.静坐养生法
①平坐式
②盘坐式(散盘、单盘、双盘)
5.静坐吞津法
(1)准备动作
全身放松,面带笑容,上下牙齿轻轻叩击36次。
(2)搅海
舌头在口腔中轻轻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再重复一遍。刺激唾液大量分泌,轻轻含漱至唾液满口。
(3)吞津
将唾液分三小口咽下,汩汩有声。意守丹田,腹式呼吸。
此法可灌溉脏腑、濡润四肢、面色红润、轻身不老。
以上诸法,要领皆为:放松、愉悦、专注、入静。长久训练,持之以恒,会受益非浅。
六、养生箴言
①善良是营养素。善良使你泰然自若。
②宽容是调节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③乐观是不老丹,快乐是长寿药。
④淡泊是免疫剂。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寡欲以安身,节食以却病。事能知足以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七、结语
养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文化素养。
日常工作生活保持四种状态:放松状态、专注状态、愉悦状态、理智状态。做有智慧的人,不做情绪化的人。
经常做到四个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境由心造,乐由心生。
丁俊贵
2020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