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
广告《啥是佩奇》一夜爆火,成为了2019年第一条爆款广告。这只每天“哼哼哼哼”叫的粉色小猪,在火遍了儿童圈,青年圈,成人圈之后,终于成功地打入了老年圈的行列。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的父母,并不知道啥是佩奇。
广告的开头,还用着翻盖手机的老爷爷站在山顶上,给自己远在城市的孙子打电话,这应该是他能找到的或者是他觉得信号最好的地方了,然而话没说完,电话断了。
断断续续的通话中,老人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线索,甚至连孩子究竟回不回来过年都不确定,他只知道,自己的宝贝孙子在电话里要“佩奇”。
你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
但,啥是“佩奇”呢?
老人翻遍字典,也没找到,佩奇与佩戴和配种之间的关系。
你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
于是老人四处打听,终于得知,“佩奇”是一只粉红色的小猪,于是老人开始犹豫,要不要把自家的小花猪刷成粉红色的呢?老人很想这么干,然而猪不干……
你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
终于邻里为老大爷做了详细的科普,“佩奇”并不是一头真猪,而是动画片里的猪,而且还向老人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头猪长得很像鼓风机。
这就好办多了,老人大手一挥,做了一只鼓风机牌佩奇给孙子,儿子很惊讶,孙子很高兴,而我,很纳闷,我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答案很明显,他们也不知道。
你爸妈知道“啥是佩奇”吗?广告结尾氛围轻松,节奏欢快,很多网友却表示看得泪流满面,这其中,也包括我。看着老人无助地摆弄着手机,四处打听啥是佩奇,充满期待的在山顶上眺望,等待着电话,这每一个细节,我们似乎都能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
距离春节还有两个月开始,妈妈的电话基本就没有断过,每天都在重复一个同样的问题:“春节放几天假呀,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单位不允许多请假,只有七天,三十儿一早才能到家。”
“哦……”
妈妈的这一声哦,大概持续了一秒钟,它像一把重锤,绵延地咋在我的心上。
曾有同事对自己的春节假期做了总结:坐了通宵火车,除夕一早到家,为了晚上守岁,必得先睡半天;除夕过完就是初一,各家各户拜年,开始与亲戚们打“上班了吧?工资多少?啥时买房?”及“我家孩子挣得都是年薪,明年要在四环买房,女朋友是位护士”的问答攻坚战,这样的战役至少要打三天;初四交给自己的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同学来聚会;初五妈妈奶奶姥姥开始把过年的瓜子花生,现买的新鲜水果,爸爸做的卤味,攒了半年的零食统统塞进你的皮箱里打包,伴随的是永远不变的“出门在外要小心;尽量不要走夜路;自己在家多做饭;千万少吃麻辣烫……”和时不时新加的“不要坐电梯,不要用滴滴……”;初六登上返程的列车,春节假期就此画上不算圆满的句号。
时光实在太匆匆,我们连与父母坐在一起安安静静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又怎么有时间去谈论佩奇呢?
犹记得去年春节前最火的新闻是,老太太为了吸引孙子回家过年,告诉孙子她已给家里装了WiFi。果然,现在联系感情的,果然不是亲情的纽带,而是WiFi。
不记得从何时起,那些曾经活跃在春晚上的熟悉面孔开始逐渐消失。爸爸最爱的马季,妈妈最喜欢的李咏,爷爷奶奶想看的赵丽蓉,统统找不到了,他们迷茫地坐在电视机前,听着搞不懂的网络段子,看着小一辈玩着手机哈哈大笑,却连一句“讲的什么意思?”都问不出口。电视机比以前大了很多,清晰了很多,他们能知道里面人脸上有几颗雀斑,却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曾经无所不能的爸爸默默地磕着瓜子摇头,妈妈依旧专心于手里包着的饺子,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幼童长成似乎无所不知的大人,却不曾为他们解释一句小品里面的内容。
“啥是佩奇?”
他们不曾问出口,我也没有时间去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