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的课堂是真教育

2024-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婆婆

年轻时候有一次去省城学习的机会,当时讲课的老师对备课教学目标该如何确立,怎样表述,对我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深远。

我是学艺术出身,虽然自小喜爱读书,但是与音乐专业练习相比,书籍阅读量很少,投入的时间不多。在当时班里,可能还算一个喜欢上图书馆会阅读的人。其实,在走上工作岗位那会儿,肚里空空,脑袋空空,怀揣着一点艺术小技能和浅薄的经验,不敢说才高八斗,总以为比旁人略胜一筹。

所以,几乎不曾咬文嚼字的我,听台上名家关于目标如何阐述,用“通过”“感受到”“能够”来替代“教师用”“教师将”。将行为主体从老师挪到了学生,紧紧盯着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目标。老师的知道让我一下子发现主语宾语动词的更改,整个思路就完全不同。那时候还不知道有“教学理念”一词。

我向来是个比较听话的人,学了新知识回去肯定会老老实实用。目标表述方式更改,我的着眼点就慢慢落在了学生身上。就像刘老师所的,备课要备学生如何学,不是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呢?以前因为是技能学科,很多时候课堂上就是技能训练为主,以为花功夫,花死功夫,就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后来慢慢反思纯粹的技术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吗?音乐是体验性学科,除了感性体验、反复训练,音乐学习就是备灌输、被训练,音乐与思维有没有关系?音乐课堂有没有思维含量。

带着实践思考扎进书中,慢慢发现音乐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有思维的参与,启发式能够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灌输式不利于音乐思维的发展,这个与其他学科一样。

刘老师在书中就提到“课堂教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使其能够不但适应当下的升学需要而且满足未来的终身发展需要。”

“要达成该价值,就必须在备课中重点思考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如何促进学习者在举一反三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特级教师曾说过“模仿不是音乐学习,训练也不是音乐学习”,以前我很重视模仿,让学生不折不扣的模仿。模仿确实是创造的经验基础,但是一旦打压个性化的感受与个性化的表达,一味要求整齐划一,那么思维的参与必定少。思维发展减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作表达的热情也会降低。

刘老师提醒教师只充当信息传递的“二传手”,代替学生完成较低思维含量的信息归纳提炼的任务。不禁让我汗毛抖起,我在课堂上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过去,我引以为傲的丰富多样个性化音乐游戏的创造,使得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玩音乐很“嗨”各种音乐游戏,,他们开怀大笑之余,也被我“拽”回来牢牢关注音乐要素,培养音乐的听觉。可现在越来越觉得,活动设计是否需要那么多,这些音乐游戏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都起到作用了吗?对他们的思维发展有帮助吗?

目中有人的课堂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悟、有感发、有感动,有音乐表达的自豪,有音乐创造的快乐。不能之贪图课堂气氛,学生的兴奋度,应该关注学生在体验、表达、创造中,有没有个性化的感受与想象,表达与创造。如果我们能够去思考这些,这就是把落脚点放在了未来,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当下自己的轻松或者名利的获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