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1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职,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帮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另一方面将1940年初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增补改写,因此,1970年后,本书由两人共同署名!
以上两位作家,都是美籍作家。
正文:
阅读是为了理解!
主动阅读,要比被动阅读的效果好。这是作者的想法,但我目前打上了一个问号。前几日阅读古典老师的《跃迁》,我读出书中的含义与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想通,他们都认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这一点在《跃迁》中讲到,更少但更好。我认为也可以用在学习上,也正是书中的那句话:找到知识的源头。
长江的源头很细,但呈现给人们的确是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知识的源头很精简,但人喜欢添油加醋,慢慢的,可能几个字的理论,在很多人那里,就成了可以用来讲一本书的故事。
前面之所以说是问号,并不是否认这种观点,而是我在考虑,什么是被动?被动是你不得不去理解,不得不去获取,如此带有功利性的阅读,不如主动阅读吗?就我的内心而言,更认为功利性的阅读更能够激发人的理解力,因为必需,因为急需,也因为得不到就是最好,因此要拼命得到。
当然,我们都赞同阅读是为了理解。
阅读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联机互动,提升个人认知的过程。(与书中观点稍有不同,书中的定义是不加以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提升的过程。)。读书是一个过程,是提升自己的过程,可我更认为独自思考也许不如联机互动下的独立思考效果好。
与更强的大脑相互联机,个人也将会得到提升。
无论是读书还是其他提升的渠道,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去对标学习,我们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上次读《跃迁》,连古典老师是谁都不知道。)读《跃迁》之后,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两者之间,也是有着联系。跃迁,最终的能级跃迁,所有的跃迁,都是以底层基础为地基。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应该能让我更快速的得到底层知识,这里的得到是理解并能运用。以下,是我看到的阅读的方法:
精读之前,可以先略读一遍:
1、先看书名页目录,然后如何有序先看序。这样可以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本书,毕竟每一位作者在写书教人的时候,所有的标题副标题,都会是一个章节最为核心的部分。
2、如果有索引页,可先看一下索引页。可以看到书中比较重要的词汇,以及所要提到的相关知识。
3、可以看一下作者的介绍,知道你是在跟谁学。
4、挑几个你感兴趣的章节来看。
5、全书翻一遍,简单的掠过,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可以连续读一两页,但不要太多。这样可以简单的知道整本书的基本脉动。
简单的几步,花不了多久的时间,能让你对一本书有简单的了解,以及确定你是否还要读下去。蒙田曾说过:“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第一种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第二种则是读错了书,费时费力。因此,如果拿到一本书,简单看一遍,发现与自己的理解力相差太大,哪怕是借助外力,也很难读懂,比如一些专业性非常高的书,可以先放弃了,时间就这么短,不要浪费在这种事情上面。
如果适合自己读,那就可以准备开始精读,在精读之前,不妨给自己写下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功利性的读书: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将什么?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里,你学到了什么?(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最后,作者另开了一小章,用来解决以上的四个问题:如何让一本书真正的属于你自己?
输出!
如同我这样,将自己的想法,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