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瓶颈解析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干细胞精研社

截止目前,虽然全球已经上市了10个间充质干细胞药品,包括韩国5个,加拿大1个,日本3个,欧盟1个(日本那个相同,算1个),印度1个

但是这样的数目,以及涉及到的适应症,明显离大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热切期待相去甚远。

对于我们国人而言,特别是是在没有干细胞双备案项目可以转化为临床直接应用的法规出来之前,能看到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突破的唯一可能就是作为药品成功申报上市。

即便现在中国已经有30余个间充质干细胞产品获得了药品临床研究许可,但我们可以看到全部都集中在1期和2期早期,还没有1项能在短期内进入临床3期,而且即便进入3期,能否获得积极的有效性数据也未知。

因此希望在3年内看到中国间充质干细胞产品上市,可能性基本上很渺茫。

接下来在本文中,针对中国的情况,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下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瓶颈何在,为什么迟迟不能突破。

瓶颈一

政策审批无先例,开口子难

大家知道在国内进行药品审批,是很难走到美国FDA前面的,特别是对创新药的审批,当美国没有上市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的时候,国内有关部门的审批似乎不太可能跑在美国前面。

另外中国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工作人员前些年大部分既往没有接触过细胞治疗类药物,也缺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直到近年来才开始筹建细胞类药品审批组织,通过人才招聘,组织学习和考察,才逐步编写和颁发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规定

而这些对于细胞治疗产品而言都还是初始和探索阶段。

因此我们分析,要在国内首先打开间充质干细胞药品上市的口子,审批是最困难的一个瓶颈。

瓶颈二:

商业支持和投资不足

大家都知道药品投资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10亿美金10年投入可能才有一个新药诞生,针对间充质干细胞药品更是如此。

药品的上市必备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有大量的投资进入,这样才能支撑一个企业完成从GMP细胞工厂的构建、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全过程的持续投入。

但是目前一些大的资本对进入间充质干细胞药品行业还有很多犹豫,包括上面说的政策的原因,还有技术上的种种原因,这就导致现在获得临床研究许可的细胞药品企业中,真正有实力的没有几家。

除了九芝堂、中观生物(圣济堂)这类背靠上市公司稍微有点资本的企业外,其他很多公司有些直接给人感觉更像是科学家初创公司,仅仅靠目前的这点投入要走完整个临床研究过程,并最终实现产品上市,无疑痴人说梦。

瓶颈三

技术同质化高临床疗效有待突破性效果

间充质细胞技术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只是来源的不同,就目前已经获得IND的间充质干细胞药品技术而言,作者本人看不到太高的技术门槛,这样也就会造成未来做到三期临床甚至上市了之后,可能很快就要模仿者会跟上。

当然目前国内已经有企业注意到这点,譬如京东方研发的干细胞膜片,有的企业开始做的赋能型干细胞、干细胞微囊、干细胞凝胶等等。

在临床疗效方面依然瓶颈众多,试举例一二。

其一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体内之后,作用靶点太多,作用机制依然不明确,还有干细胞来源的多样性,最终的间充质干细胞成品异质性严重,可能这批效果很好,下批效果又差点,这就导致了临床疗效很难评估,研究结论和数据无法统计。

其二临床上一般采用活细胞计数方法决定输注干细胞的数量,但活细胞数并不能反映干细胞的生理作用,目前尚无公认的与临床适应症治疗具有量效关系的生物学效力评价体系。

其三干细胞不符合一般药物代谢规律,使得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分布、代谢,有效性、急性毒性、特殊毒性、长期毒性等实验结果难以推导到人类,并且干细胞在体内归巢、定植、分化与转归等行为很难观察,也给临床有效性评价带来困难。

好在间充质干细胞的长期安全性已经基本得到了业界的认同,主要还是临床疗效上需要一个大的突破。

结语

恰恰是因为这些年公众的参与、国家的重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大量工作,让我们看到了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势和瓶颈所在。

我们把困难提的多一点,也许我们就能让间充质干细胞惠民的曙光来的更早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