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表现?那就选择词语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b4e607f51bcdf574.jpg)
下午,通练完。回来歇一歇,看见微信上有篇叶嘉莹先生的文章,读到好话:“我讲课时也常常说到,语言文字本身有一种潜在的能力,是藏在语言文字本身里边的,说‘菡萏香销翠叶残’,为什么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呢?因为它说的是‘菡萏’,它没有说‘荷花凋零荷叶残’。菡萏与荷花给你的感觉不同,给你的联想不同。因为荷花很现实,可是菡萏是《尔雅》上的字,读起来就比较古雅。王国维曾经写过古雅的美学价值。还有‘香销’这两字双声,它用声音给你一种消逝的感觉。把‘荷叶’说成‘翠叶’,不仅给人颜色的感觉,还使人想到翡翠、珠翠那样的珍贵。这都是文字本身给人的感觉,一定要用这七个字才能使人有这种感觉,如果说‘荷花凋零荷叶残’,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揣摩叶先生的意思,就是:选择词语不正确,诗的意趣和感觉就去全然消逝。诗句的美妙,来自其中词语选择的美妙。
上午跟高三14班少年刷诗歌通练卷,对此深有所感。当时半是赌气,半是兴发,引着少年大说一通,说的几乎就是叶先生的原样儿意思。得意。真得意。但是,也失望,真有不少失望——小学到高中学了那么多诗歌,学生还是不能领会“诗家语”——语言的选择艺术。或者说对这种语言表现的艺术,很麻木。因为这种麻木,阅读只顾“消费内容”,知道个大概意思;写作,则常常词不达意,不痛不痒,扣不住关键。
那是一道解析黄庭坚诗歌《书摩崖碑后》(节选)的题。这首诗提到了唐朝的《中兴碑》。此碑有大大的名,正式该叫《大唐中兴颂》,文豪元结撰文,书法宗师颜真卿书写,又立于风光奇秀的湖南浯溪,故号为“三绝”。这个,今天不细说。或者,从文本解读的立场,这号文本以外的逸事,背景,资料,掌故,可以增加一点谈资,但对解读文本,基本无益。还可以说,今天很多人的文本解读,本应该解读出来的有价值的艺术表现魅力,就被这些东西给蒙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ab97e3f1221086f9.jpg)
这首二十四句的中等长度的诗,咏的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失去皇位、又值太子统天下兵马拿走皇位的所谓“中兴”那一段史事。前边,先交代了自己坐船去访碑的过程,这个不提。后面提唐玄宗的悲哀——不知忠臣之心,令今人抚碑伤感。也有好句子。也不提了。单说这套卷子上选的八个句子——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乌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跼蹐还京师。
跟这张卷子上很多选诗相比,这几句意思还是明朗好懂的。何况,少年们认真学过了《长恨歌》,又都熟知唐玄宗的事情。
苞桑计,给了注释:根本大计。
大物,没给注释,查资料:指的是帝位。
跼蹐,注为“猥琐不安的样子”。
此外,没啥难度了。
卷子上的主观试题问:“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乌择栖。”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连续叫了几个学生,都是匆匆解释一下句意,然后说“表现了……的感情”。
我很着急:人家问的是“如何表达感情的”!“如何”,指什么呢?
少年说:手法。
那,这儿用了什么手法?
开始含糊了:作者写了唐玄宗守不住社稷江山,官员们都逃跑了。
或:用了反衬——用官员们逃走,反衬唐玄宗的凄凉。
那么好,从这儿切入——万官已作鸟择栖,讲的是官员们纷纷如乌鸟择良木而栖了,展现的是……
猛然,一些少年悟过来了:写的是众叛亲离的场景。是直接写唐玄宗的王朝土崩瓦解状况的。
好。那还算衬托么?自己不细读,别人一提醒,盯在一个地方细看两眼,就明白了。
好了,再问:老师为啥要把官员离散的情景说成“纷纷”?
不明白——你看,前面说了“万官”啊,真有这么多官儿吗?啥手法?
夸张。对,这一夸张,用了个修辞,才可以见出众叛亲离和土崩瓦解来。这就是他要表现的东西。他想突出官员纷纷离散、各寻出路的状况,才要夸张——全跑了,那么多官儿,密密麻麻,一哄而散,这才是老大王朝“土崩瓦解”啊!
再问:这个“万官”,跟谁对仗?
不含糊,都知道:“九庙”。
“九庙”指什么?代指国家。那为何不写成“国家不守乘舆西”?嗯,对,是借代,看来了,又一个手法。为何用借代?咱们学过的,跟这类似的,怎么说?“七庙”,《阿房宫赋》,不对。《过秦论》,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也指国家——天子的宗庙代替国家。这儿变成了“九庙”——祭祀的祖先多了嘛。比起七庙,九庙的这样的国家啥样儿?哦,祖宗多?历史悠久?传承深厚?很多年前传下来的?都对啊。这是短命的秦王朝吗?这是短促的隋王朝吗?这是小小一个弹丸小国吗?不,这是雄踞东方、连通欧洲、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大唐啊。这么了不起的“九庙”之国——就这么丢了!你李隆基把一个历史悠久、传承深厚的大国轻易葬送了。这就比写成“国家”更耐人寻味了,是不是?用这种词语表现的时候,诗人黄庭坚的心里该钻心痛。这才是对历史教训和经验的刻骨铭心!这才有良知和体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7aa60a8989468684.jpg)
眼睛里,都有点光了。
那就继续加固——这些类型咱们品味过啊——还是同一篇文章,贾谊怎么说全中国?对——“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指“全中国”。一个意思,换这些名称花样儿干什么?耍文采吗?炫耀辞藻丰富吗?对啦,就是要说秦王朝野心大得蛇吞象,什么都想霸占。称呼一变,感情色彩就浓烈了,一个强悍帝国的狼子野心就渲染出来了——秦王朝想要霸占的,是所有的一切,是四面八方,是天和地,是大陆和海洋,是大得无所不包的一个天下。
嗯,又想起来啥了吧?杜牧说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为啥说“一骑”?千乘万骑给她运送荔枝,不更显奢华腐败么?干嘛只写“一骑”?有点迷惑啦?那你看,下面写什么?“无人知是荔枝来。”对,无人知,谁知?谁一见就心领神会,莞尔而笑?贵妃一个人呀,这是她专门的个人的独自的享受啊,这是特快专递,这是大皇帝用国家资财为她一个人专设的特产专供通道,这是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才能享受的小秘密——多么奢华的秘密!现在看,这儿把国家写成“九庙”,把众官写成“万官”,一样不一样?都在数量上做文章。都用这种变化突出情感。
再来看“九庙不守乘舆西”中的“乘舆”。 这一句,写成“国家不守皇帝逃”,不就明明白白、朴素直接吗?干嘛非说成“乘舆西”?舆,好的,你说这是写一辆车子,正好跟“九庙”形成比照,眼睛锐利——唐玄宗只管自己一个人坐辆车子逃,偌大一个帝国,他就扔掉了,这是个多么不负责任的皇帝啊。黄庭坚写的是一个忠诚于王朝的儒家君子的愤怒——我的皇上啊,灾难发生了,江山没了,传承悠久的王朝没了,你就一个人独自乘车逃命去了吗?
还是同样啊——为啥说到官员离散,要用“乌择栖”?把一群官员比喻成乌鸟,也是鸟兽散的意思,也是说这些家伙只顾自己的利益,大难时节见不到一丝忠诚,一哄而散,各自寻找新主子,毫无操守。他们根本不管国家的覆亡,而只顾个人的安危。你要是写成“官员纷纷各自逃”,还有这番辛辣的讽刺意味吗?还有黄庭坚的痛心吗?他在替唐玄宗难过——你手底下那么多官员,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是像乌鹊一样择木而栖,是一大群可跟共享乐绝不会同患难的势利的薄情寡义的家伙。你的王朝就是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吗?你的盛世原来就养肥了这样一群家伙吗?
现在看,夸张,借代,对比,比喻,这些,就是“怎么表现的”要的那个“表现”啊。有了这些手法,黄庭坚言约意丰了,言简意赅了,感情饱满了,活生生了,让人回味无穷了,用自己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他红彤彤一颗心脏了……
教室里安静下来。全在认真品味吗?
我兴发了——干嘛用“苞桑”? 它本来指的是“桑树之本”,后用来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但,苞桑计,也可以写成“长久计”。请问:看见“苞桑”这种字眼儿,你联想到什么?对,中国古代以农耕立国,农桑意味着吃穿。用这个词,“明皇不作苞桑计”,就然人联想到这个帝王根本不顾百姓的生计——他们吃饱了吗?有衣服穿吗?庄稼有收成吗?他不在乎,亏他还叫“明皇”,对,你可不仅是“玄宗”,你可是“英明领袖”——“明皇”啊,多少人指望着你指出一条光明正确的国家发展道路呢,你却如此昏庸糊涂!
对了,还有下一句的“禄儿”——我一看你就知道,你读过唐玄宗跟杨贵妃把安禄山当干儿子的事儿。你知道那一番胡折腾——让他们的干儿子掌了大权。这一句完全可以写成“掌握大权由禄山”。可一个“禄儿”,里边包含着沉溺在万般享乐中的李隆基跟杨玉环,对那个胖胖的胡人的无限宠爱和信任。还记得《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吗——“这是我们这儿有名的破落泼皮户儿!”地位威重的贾母,拿王熙凤当“哥们儿”看。而玄宗、贵妃跟安禄山,是相互厮混亲昵的“一搭里的”,是父子和母子,他们乱开玩笑,他们嬉闹无度,他们拿国计民生的权力当儿戏——交给咱们的禄儿去玩儿吧,拿去耍吧,只要“禄儿”喜欢。这是怎样一场闹剧。这是怎样一幕悲剧!正当那夜夜笙歌的盛世,山呼万岁的场景,哪个“万官”之一员,不觉得这是固若金汤万国来朝的可传至百代万世强大无比的江山呢?“颠倒四海”,让一个胸揣豺狼的安禄山去舞弄泱泱大国,一声“禄儿”就可以了。你想,黄庭坚写到此处,他是什么心情,他给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心情?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大物,让我想到了一部韩剧名字——《大物》,里边那个失业女工失去了丈夫,发誓竞选国会议员,为平头百姓做事。阴差阳错,加上她的气概和真诚,加上她贴近人心的理念,加上各政治派别角逐利益时对她的利用,她不仅当上了议员,也还成功登顶总统宝座。这个“大物”——内心伟大的人物,她的国家建设理念是:建设一个国家为国民而存在而不是国民为国家而存在的国家。嗯,大物,礼失求诸野,韩人还知道它的本义——最高的为亿万兆民而存在的统治权力。有意思的是,这部电视剧播出后一年,韩国选出了第一位女总统——朴 槿 惠。
用“大物”而不用“帝位”,写什么呢?你自然又一次心领神会——说的是本该尽心当好“抚军监国”的太子,急吼吼来争夺“最大的权力”啦。“大物”,展现的是太子的内心。他的中兴,无外乎是一次争夺权力的胜利。所以后面才会说“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跼蹐还京师”。“天幸”——这样一群人能够让国家恢复,并非自己的本事,而全靠了上天的恩赐。瞧一瞧吧,你太上皇李隆基回到京城那个狼狈劲儿——跼蹐。你不过是连滚带爬侥幸回到了宫廷,后来,“西宫南苑多秋草”,“秋雨梧桐叶落时”,凄凄惨惨,长恨一场,活该啊。
玄宗把大权交给安禄山折腾,丢了祖传江山社稷,官员们纷纷逃散各自谋生,太子赶来争夺大位,大唐从盛世转入衰败的这段故事,真是一场贪欲炽盛、人人心怀鬼胎的瞎胡闹的大悲剧。
我们怎样感受到这一切?从诗人的字眼儿。对,诗歌就是词语选择的艺术。看你们课前抄的这条成语,想要说教育的感染力,就说“春风化雨”。其实,也不妨写成“老师化生”。用春风比喻老师,比喻教化,你的联想就多了——温暖,万物复苏,一切生机勃勃,一切从头开始,萌芽,草色遥看,天空清新……,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师长,这才是我们开悟的样子。
记住,文学,说到底,就是用选择出来的最好的字眼儿,说你想要表现的人和事。
怎样表现的?用技巧啊。没技巧,干巴巴的,意蕴呢?趣味呢?联想呢?生动呢?传神呢?思想性呢?对现实的反映呢?
没有了表现力,哪里来的诗歌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235c6a216c1f4df3.jpg)
真的,我只是另一个说法
我住着的那个词
跟你是邻居
你旁边还有邻居的邻居
我们是同一个意思吗
哥特尖顶能住下我的洁癖
那么,飞檐,就该翘起你的欢喜
可燕子会在我的雕梁
筑一巢运河的柳丝
白鸽子要落在罗马柱头,去听
向阳台求爱的曼陀铃
弹奏斗牛士的叹息
或者还有一间雪屋
也同样住着爱情
北极星会照亮童话
白色,浸染了蝴蝶的胡须
或者,只有一个门的宫殿
打开一千零一个窗户
正中间坐着一只黑蜘蛛
你的鸡皮疙瘩跟我一样密集
千千万万个有巢氏
同义词里摆着无数床铺
梦呓睡出了
千千万万颗泪或甜蜜
土豆,马铃薯,山药蛋和洋芋
地蛋连同爱尔兰豆薯
都在诗歌的血管里穿行无阻
或者喂饱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e7e493233ba5db40.jpg)
附录:
书摩崖碑后
【作者】黄庭坚【朝代】宋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e410ef21aba0d0dc.jpg)
《大唐中兴颂》碑文
元结 撰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
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
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
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
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
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
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
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13670e3c85a3766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03509c86bc9cd80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8676/74d984c7a11019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