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笑来老师写文章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布巴卡卡

最近笑来老师在直播写作,我会在看他写作的同时自己在电脑屏幕这头也敲敲打打,成为一个写作者。坚持写作一年多,会觉得写作是一个让自己进入心流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写一个命题作文强迫自己思考的很好的方式。

笑来老师关于微信平民创业的写作,除了拿来主义的一些结论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关注点是,他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比如,对微信的认知。你怎么看微信?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微信是熟人通讯工具,是刷朋友圈打发时间的,有一部分人,认为微信是微商的天下,有一部分人,会在微信中找到信任的公众号消费,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公众号、成为了微商、成为了微信生态中的商人。

而笑来老师为什么会有视频号风口、要做地方号、小区号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个结论?

> **人和人的差距在于看问题的深度、广度、长度。**

### **一、数据和观察**

现在你看,笑来老师首先看到这个产品,就去查看了数据,他看到了微信的数据,观察的身边的现象,同时大概率上有大量的阅读和信息的获取,然后,自然的,笑来老师会思考这些数据代表着什么,开始思考那些现象意味着什么。

> “到了 2020 年,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超过 12 亿 —— 这非常惊人。这相当于说,「微信是一个在中国安装率甚至到过了 100% 的应用」。有手机的人都注册了微信,并且,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有不止一个微信号?请问,你有两个微博账号吗?你有两个支付宝账号吗?你有两个京东账号吗?你有两个抖音账号或者两个快手账号吗?”

> “更为重要的是,在微信上,与交易有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完成,并且「无缝衔接」。广告发布、产品宣发、售前咨询、支付、售后服务…… 闭环。 微信干脆是个完整的互联网”

这一步,可能就已经甩掉很多人了,我们觉得微信厉害,每日与它朝夕相处,相拥而眠,但是并没有思考。

> **我们感受、我们谈论,但是我们就是不思考。**

如果猜想一下,笑来老师思考的路径可能是这样的:在每天可以集中注意力走入心流的那几个小时里,他可能通过偶然的灵感,或是阅读、或是朋友聊天,他开始思考微信这个世界,于是开始搜索数据,然后盯着这个数据陷入思索的河流,从前的一些思路、看到的观点,之前的零散的想法,一下串联起来。

我们呢?会这样思考吗?我们的灵感,我们大脑在黑色的迷宫里那种强烈的冲出去想明白求探索的欲望在哪里呢?大概都被我们曾经日夜奋战的考卷和知识的灌输抹平了。

**所以我能学到的是什么呢?能去践行的是什么呢?**

> 1.工作、生活中,有意通过看数据、做数据相关表、图,来培养对数据的敏感度

>

> 2.经常读社会发展变化类的文章、报道

>

> 3.每天去思考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 二、素材收集的意识和积累

其实素材收集这句话,太过于简单了。可是那些有用的道理总是朴素的,人们似乎一直在求索秘籍,而那些朴素讲出来的道理,好像就不是好道理。

素材收集的重要性是笑来老师特别强调过的,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作家都是下笔如有神的,都是微风在窗前自在,文思在笔下泉涌,怎么可能需要笨拙的查找资料,真像曹雪芹似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太夸张了,当然,即便我修改十载,也写不出红楼梦啊。

可是,笑来老师用他自己的行动,三易《定投改变命运》其稿,原来,高段位高品质的第三稿,竟然真的是可以从普通的第一版,不断修改而来。

> **听过和见过是不同的**

因为“听过”你只调动了听觉,但是“见过”则增加了另一个感官,调动了你的视觉。对大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而正因为见证过整个过程,我知道,即便笑来老师这样写过很多畅销书的作者,不仅要不断收集素材、还会主动“搜集”素材,不仅收集、搜集,还将素材编辑、整理、做卡片、做标签。。。等等,是的,哪里来的下笔如有神,都是很多看不到的工作积累。

> ”总是有 80% 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乌比岗湖效应」),这不明显是因为有很多人高估了自己造成的吗?人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高估自己呢?另外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杜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能力不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李笑来的总结就是,「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

> “中国有一家公司,也是广告公司,肯定不如 Google 那么大,但也绝对不小 —— 分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止 2018 年,分众在全国大约 500 万部电梯里占据了一个其实并不算太大的份额,不到 10% —— 也就是说,占据了差不多 50 万部电梯…… 它在这 50 万部电梯里都装上了一个屏幕,用来播放广告。截至 2018 年年底,分众账上的现金超过 60 亿 ,一年的净利润也超过 60 亿,市值大约 1500 亿,市净率高达 18 左右。”

我猜,笑来老师看到那些效应、那些数据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将他们贴几个标签,电子的、可搜索的、甚至多个标签,或者就放到脑子里,需要用时搜索关键词,那些例子就会出现。

**所以我能学到的是什么呢?能去践行的是什么呢?**

> 1.不断的收集素材

>

> 2.不断的写作,倒逼“搜集”素材

>

> 3.长期做这件事

### 三、从逻辑说明观点

在践行群中反复听逻辑课,发现对写作能力提高是有帮助的,逻辑和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写作其实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你写作是为了让读者同意你,公文、论文、报告、散文、说理、哪怕是小说,你既然写了,就希望是有人相信的吧,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正确了。你看笑来老师的文章就很有意思,洋洋洒洒一长篇,正面、反面、各个角度说,就为了让你认同一个观点:“我们是平民,微信是我们的赚钱工具”。

你回过头来再细品:小序是写赚钱难;第一部分是数据对比、微信发展故事,来说微信已经是完整的互联网了;第二部分先就完整世界的构成进行一个拆解,然后得出一切都是经济,然后继续用历史发展故事、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故事,来说明要做个好商人。然后,两个条件相加,微信是世界,世界是经济,我们要在这个世界做个好商人,于是,我们要在微信的世界做个好商人。于是,得出不容反驳的结论:“微信是我们的赚钱工具”。

你品,你细品。

因为逻辑严谨,因此说服力惊人,而那些素材、故事依托于这样的逻辑下,显得收放自如。有句话叫美人在骨不在皮,大概写作中的好文,也是相通的。

**所以我能学到的是什么呢?能去践行的是什么呢?**

> 1.学习逻辑,学习逻辑是一辈子的事

>

> 2.看别人文章、讲稿、汇报时,关注文字的逻辑,学着“剔骨”

>

> 3.写文章前列出自己的逻辑框架,先画骨再填肉

### 四、想象力和类比

类比是笑来老师特别擅长和推崇的修辞方式。

> “类比是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几乎唯一手段。”-------笑来写作课

在“微信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这个章节中,笑来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微信生态的各产品意味着什么,用了这些类比:

> 因为微信给你 —— 不仅给你,事实上是给每一个用户 —— 提供了一个竟然是免费的却又可以长期打造、长期积累的「屏幕」(或者准确地讲,「广告屏幕」)……

>

> - 朋友圈 > 平面媒体

> - 视频号 > 微型电视台

> - 直播号 > 电视购物栏目

从已知跨越未知,多好的方法。

在写作课中,笑来老师说他这么多年就是有“攒类比”的习惯,是不是很有趣,哈,老师也是“攒”素材的,原来小学语文老师说的好文摘抄、好句摘抄,是可以用一辈子的!

记得在小学的一次作文课中,我的语文老师悠悠闲闲的讲起西游记,他说,你们看,西游记里神仙的工具我们都有了啊,风火轮不就是自行车吗?筋斗云不就是飞机吗?我坐在下面就开始神游。。。天哪,好像是这么回事。于是彻底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个小学生就开始胡思乱想,嗯,金箍棒也有了,那些伸缩的棍子就是;嗯,猴毛一吹变小孙悟空的技能也有了,克隆技术啊;嗯,能变小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也可以了,微创摄像头啊......想象力+类比,多么有趣的事情。

而笑来老师推崇至极的《围城》,那精彩的类比只能让人拍案叫绝。

> "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

> 开战后第六天日本飞机第一次来投弹……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

>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https://www.lz13.cn/mingrenmingyan/4255.html)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

> 方老先生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仰。

>

>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

> 恋爱跟火同样的贪滥,同样的会蔓延,同样的残忍,消灭了监牢结实的原料,把灰烬去换光明和热烈…时间对友谊的磨蚀,好比水流过石子,反而把它洗濯的光洁了。

>

>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

> ----------------------------------------------------------------------《围城》

### 五、看清本质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能是多少人无比渴望不可及。

其实笑来老师特别喜欢用直击本质的简单词汇来升级大家的认知,比如一年期的《通往财富自由》得到专栏,核心是52个基本概念,对,基本概念!试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个财富自由的大咖,如果邀请你去讲一年财富自由,你会怎么讲?我猜应该是从自己如何发大财的故事开始讲,再从故事中总结出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可投资的标的、或者从技术口径教大家如何分析资产、负债、现金流?大体上应该更像一本自传体。但是笑来老师怎么做的?他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洞察、思考,找到大多数人并没有思考明白甚至想都没想过的概念,是的,想都没想。

> **我们感受、我们谈论,但是我们就是不思考。**

人类天生的趋吉避凶,懒惰逃避的基因,不得不说,思考多难啊,能看清本质多难啊,可是笑来老师怎么做的,他为什么可以看清。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那些精彩的直击本质的段落。

#### 1. ”**我们自己最缺的是什么?**“

> 「经商最需要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无外乎这么两个:

>

> > - 机会

> > - 本钱

>

> 可实际上,与绝大多数人以为得恰恰相反,比如,首先:

>

> > **机会并不见得是必要的。**

>

> 首先呢,机会这东西要放到有本事的人手里才真正有用…… 可更为重要的是:

>

> >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愁没机会。**

> >

> > —— 这才是真相。

>

> 你最终并没有成为一个商人,更没有成为一个好商人,到底是因为缺了什么?

>

> **两个字:能力;四个字:商业能力。**

>

> 商业能力这个东西,是非常泛、非常含混的概念,甚至到最后可以无所不包。但,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最为基础的,了解了它,就算是「一下子入门了」:

>

> > **识别长期价值的能力**

>

> 入门这么简单,更上一层楼呢?其实也出乎意料地简单,只要深入了解一个概念就够了:

>

> > **公平交易**

>

> 不要误以为这八个字「长期价值、公平交易」很「虚」…… 这八个字是非常实在的,因为对它的理解会影响一个人对任何事情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任何人的生活轨迹,甚至是所谓的「命运」。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这一章的主旨:

>

> > **识别公平交易的长期价值**

>

> 因为这是最重要的能力,这是最底层的能力。

我们缕一下笑来老师的思路,经商需要什么?:

**1.一般人怎么思考?(机会和本钱)----> 2.机会和本钱并不是必要的(通过投资比特币、写书的例子来证明)---->3.重要的是什么?(商业能力)---->4.商业能力的入门是什么?(长期价值)---->5.更上一层楼是什么?(公平交易)----->所以,经商底层的能力是:识别公平交易的长期价值。**

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跳跃在哪里?在”商业能力的入门是什么“。我猜我能找到商业能力是经商的必要条件,但是我无法跳跃总结出,长期价值是入门。李笑来老师是怎么思考出这个结论的?我猜想:观察、思考、总结。

> 好奇心,一定是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有多好奇,一个人就能有多热爱思考。

笑来老师一定在经商的过程中琢磨过这些问题:啥事儿才能赚钱?为啥他能赚的比我多,为啥他赚的没我多,到底我们之间差了什么?文章中的这些结论,一定是平日里那些观察、那些总结、那些推倒重来不断更新反复论证的结果。

还有什么?

信息输入的质量,笑来老师在这次写作课中重点强调了:**用检索提高输入质量和数量**

> “搜索搜索再搜索,付费付费再付费,整理整理再整理”

> “人家看朋友圈的时候你看文章,人家看免费内容的时候你看付费内容,别人看好文章的时候你看好书,别人看通俗杂志的时候你看精品杂志,别人看好的中文书的时候你看全世界的好书,人看好书的时候你看高质量的学术文献,大多数人连搜索的不愿做的时候你整天research,别人顶多搜索互联网的时候你却搜索各大付费图书馆,你说你输入质量能和一般人一样吗?”

>

> ​                                                                                                            -----------------笑来写作课

所以,笑来老师的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结论如何来的?重视信息输入的质量,处理的质量、思考的质量。质量好,就拥有了看清本质的能力。

####  2.”为什么要格外重视视频号?“

再看这一章节笑来老师的逻辑:

**普通人的观点(微信视频号不值得重视的三条理由)---->自己的行动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微博大号不重视微信视频号,微博大号是和平台一起成长)---->得出“共同成长红利”的逻辑---->用数据例证来反驳普通人的观点(微信不缺用户、消费能力强的是中年人、微信是商业全覆盖)---->得出:微信视频号是未来五到十年所能遇到的最后的机会。**

其实这个章节的逻辑不算很难,但是细想这些结论和推理如何做到的呢?观察,琢磨,读书,交流、信息输入。通过观察发现微博大号不重视视频号,琢磨为什么姚晨8000万粉丝之后就没有了?因为共同成长红利。然后可能通过交流、读书、琢磨,比普通人多看一点点:微信做到了商业全覆盖。于是再经过大脑推演,嚯,微信视频号是个大机会!

笑来老师说,如何做一个长期主意者:你就天天想,使劲琢磨,未来是什么样?

我猜想,关于视频号,他一定也是天天想、使劲琢磨,然后就得出结论了。

#### 3.“为什么总是要更重视选择?”

这章逻辑是这样:

**一般人怎么思考(让趋势为自己服务)---->用自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般人如何思考,可实际上更应该顺应趋势---->**

**顺应趋势后呢?不要不选,不要假选,不要被反向选择而选错--->选择很重要**

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如果让你写一个命题作文:“选择很重要”,你会怎么写?

你会围绕微信视频号讲出很所层次吗?不选、假选、选错。呼呼,是不是很精彩。

所以笑来老师说,没有逻辑,啥也干不成,写作就是逻辑表达,全面的分析,这些远比修辞重要。

#### 4.选择视频号内容的逻辑和结论

笑来老师把最核心的“选筹逻辑”用了几个层层递进的论证来逐步推进,才发现读文章不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彩,分析文章才是大开眼界。我们来细看一下:

**最重要的商业能力是决策能力--->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以终为始--->长期来看如何做才能找到视频号的终点呢?(远期变现,卖课卖货)---->如果卖货,根据微信商业生态成交额排名选择品类并做好准备--->如果卖课,注意教育和教练,关注社群---->不能卖课不能卖货怎么办?------>退而求其次,做本地号------>还是做不了,退而求其次,做个小区号算了(引出客户终生价值)。**

嗯,我在想我做视频号的思路是什么?对,思路。

1.如果没有笑来老师的强调,我是看衰视频号的,因为现在已经有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怎么又来了,而且也没什么特别呀,界面也不怎么好看啊。(直觉,不分析,不思考,看表象)

2.即便老师说要重视视频号,我开始做了,也是从我能做什么能让视频号传播来思考,而不是分析在微信生态的这个趋势中,我看啥是最牛的产品。(我肯定不会想到顺应趋势,至于为什么我不会想到,底层的原因是,我没有思考过“趋势”这个问题)

3.即便我分析出来了,嗯,微信里卖母婴最赚钱,我会做吗?可能不会,因为我不擅长啊,那我会选择“退而求其次”吗?本地号?小区号?(底层的原因是,我没有“退而求其次”的思路)

**所以从这些分析中我能学到的是什么呢?能去践行的是什么呢?**

> **1.不停的思考思考再思考**

>

> **2.要有一些通用的思维框架,比如“以终为始”,比如“什么更重要”,比如“退而求其次”**

>

> **3.分析事件,不停的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