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豆的舞女》品细节之美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此作品6次搬上银幕。
作品写的是二十岁的学生“我”为排遣心中的忧郁,只身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行巡回演出艺人的故事,川端康成细腻地描摹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直到最后和互生情愫的14岁舞女薰子的离别,汩汩流淌出人间至纯至真的情感、难以名状的感伤……
《伊豆的舞女》触动我最深的几处细节: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我跑步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爬到了天城岭,来到了北口的一家茶馆前,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我完全如愿以偿了,因为巡回艺人一行正在那里小憩。
“我”为了一个希望在赶路,心房猛烈跳动,无暇顾及身边的秋色,冒雨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终在茶馆追上一行巡回艺人,追上舞女,“长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心灵化描写,让人很有代入感:如愿以偿且内心紧张。
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榻榻米上。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同样是住客栈,舞女却要为“我”端茶,舞女借端茶的机会靠近“我”。通过写她脸红、手抖,茶水洒了一地,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羞涩与慌乱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把说书本子拿起来。舞女果然轻快地靠近我。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闪出了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好像这是她请人读书时的习惯动作。刚才她同火锅店老板也几乎是脸碰脸。我一直在观察她。她那双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娇媚地闪动着,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
舞女从小卖艺,不识字,却请人读书给自己听,可见她是个有精神追求的女孩。她“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闪出了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一眨也不眨。”为什么是凝视着额头?额头象征智慧,写出舞女对“我”这个有文化的预科大学生是崇敬的。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川端接下来特别描摹了舞女的眼晴:亮晶晶、又大又黑、娇媚地闪动着,这些细节描写突显了舞女的清纯与灵动。
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她吃惊似的嫣然一笑,停住脚步回答我。舞女说话时,我等着她赶上来,她却依然驻足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迈脚。小路曲曲弯弯,变得更加险峻,我越发加快步子。舞女还是在后头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埋头攀登。重峦叠嶂,寥无声息。其余的人远远落在我们后面,连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舞女爱恋我,却不敢靠得太近,因为平日里嫂子的阿妈对她看护得紧,她对“我”若即若离。“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她吃惊似的嫣然一笑,停住脚步回答我。”这样的描写突显出舞女受宠若惊。身份意识无形中拉开了两人的距离。
《伊豆的舞女》一文中,还有很多非常触动人心的细节,例如,茶馆中风的老太爷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他盘腿坐在炉边烤火,身边的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而茶馆老太婆因“我”留下一个五角钱的银币,感动得差点落泪,迈着蹒跚的步伐跟在我后头走了一百多米,将我送到了山路的隧道口。
这样的细节描写,呈现了茶馆老太婆虽有不能自理的老伴,日子过得艰辛,依然有着一颗纯朴、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