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婚姻育儿

教养孩子的三个“大坑”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751人  石不时放松一下

怪兽老爸曰:信息爆炸的时代,比找到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错的。

今天家长对孩子教养的关注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这些家长们不但会去买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参加五花八门的育儿活动,而且几乎只要是聚在一起,交谈的主题总会聚焦于如何教养孩子----是快乐教育还是虎妈方法?情绪教养和右脑开发哪个更好?

其实无论采用了哪种“先进”的教养方法,99.9%的家长们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陷入一些误区,或者干脆就是坑,而且掉进大坑里还不自知。

第一个大坑叫“自己做不到却让孩子做到”

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不会同意,比如他们会说:成人都能好好吃饭,按时上班,睡觉也不需要人哄……哪像那些熊孩子们,这些日常小事都需要人来“哄”,把家长们累个半死。

先不说这些成人看起来的小事对人生初级阶段的孩子来说不是“小事”而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大事,而且真的是否“做到”也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探讨“做到”这个概念之前,先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撒谎,于是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了他一个小斧头,他看到父亲用大斧头砍倒过大树,也想学,于是用这把新的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小华盛顿虽然很害怕,但还是和盘托出是自己砍到了父亲的树。最后华盛顿的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讲完以后,这个父亲问他的儿子:“你看,华盛顿在你这个年龄就知道诚实的重要性了,你不觉得惭愧吗!”,儿子想了想说:”华盛顿在您这个年龄已经是美国总统了,您不觉得惭愧吗?“

……….

这个讲故事的故事有点绕,不过相信大家都能听明白。

当然,我们不是想抬杠,去要求家长当上总统才能教育孩子要诚实,而是想讨论两个问题

1. 人能做到不说谎吗?

2.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诚实的对待自己,所有人都会承认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时候还在“说谎”,至少不会100%诚实。要我说恐怕只有传说中的“圣人”才不会说谎,那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孩子要做到人类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如果“诚实”这个话题有点极端,一时还无法接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家长们是不是能够说到做到。

你有没有自己对孩子讲过或者听到别的家长讲过下面这样的话:

“你说过不再要新玩具了,为什么现在又要?”

“你说过上课不再闹了,为什么现在还这样?”

“你答应过爸爸要不闹了/去睡觉/会喝水/不看动画片…/的了,怎么还这样?”

……

如果我们自己讲过,或者听到过,那些就是陷入了“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的表现啊。

因为这样的话就是在表明,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成人是在用自己的情绪压制孩子去控制他的情绪,而这么做的同时却不自知,自己已经被情绪控制了。

而且这种要求去控制情绪的方法本身也有问题。

回想一下,你如果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比如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或者去医院开药被护工吼了,又或者去政府部门办事被遛来遛去,你会希望别人跟你讲:“你应该控制自己情绪“这样的话吗?

那现在是不是就发现,我们这些大脑前额叶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家长还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那样要求孩子呢?

不要要求孩子去做那些你都做不到的事,这样会削弱孩子对你的信任。

他会发现,他会想,爸爸妈妈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这样,或者更进一步,爸爸妈妈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比我强大,可以打我,所以只要我强大就可以让弱小的人服从我……

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孩子因此建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一辈子可能都改不过来啦。

第二个问题更关键了,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镜像神经元(英语:mirror neuron)是指动物在执行某个行为以及观察其他个体执行同一行为时都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因而可以说这一神经元“镜像”了其他个体的行为,就如同自己在进行这一行为一样。这种神经元已在灵长类、鸟类等动物身上发现。

这个发现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打哈欠;看到别人吃东西,自己也会流口水……

引入这个理论之后,我们看“华盛顿砍树”这个故事里的一个细节,为何华盛顿要砍树呢?

我们可以推论出这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他是在模仿他的父亲。

传统上我们用“榜样”这个词汇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我觉得“镜像神经元作用”更有科学性和不可抗拒性,而“榜样”会让人觉得这个行为本身的可控性很强,对啊,我们要学好的榜样,不要学坏的榜样啊,就是说“榜样”可以学也可以不学。

然后我们就可以有理由去说:“孩子,不要学爸爸,你要好好读书,而爸爸就喜欢看电影….”,

可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就算孩子在你的威权面前可以装模作样的读书,但总有一天,比如等他上学住宿舍的时候,就会抓紧一切机会去看电影以及干其他以前不能干的事情。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觉得应该用“忍不住”来形容的。

所以,就算给孩子上再多的兴趣班,请再多的好老师,如果自己每天都不愿意学习,讨厌看书,对孩子是不会起到正面作用的。

第二个大坑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我们应该都认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件事,而且相信每个父亲都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生孩子”,因为大家都知道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是不同的。

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希望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安静,听话呢,要知道这是同样的道理啊,男性荷尔蒙就是让男孩子更具有破坏性,侵略性以及创造性的,而且要知道因为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男孩的荷尔蒙分泌量是要几倍于成年人的。

不光是把男孩和女孩互相比,更可怕的“比”,是和邻居家的孩子。

这种比较经常发生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闲聊往往离不开孩子,如果这时孩子们在玩积木,总会有个家长不小心说出“看,XX积木搭得多好,我们家的就不行….” 这样的话来,就算爸爸妈妈不说,爷爷奶奶也会说,就算爷爷奶奶不说,别人的叔叔阿姨也会说…..总之,总会有人说这样的话,防不胜防。

中国家长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怀,也多有一种”谦虚“的毛病。

可这给孩子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这个顶就是”这堆搭好的积木“。

被说“搭不好”孩子会不愿去尝试,因为他失去了”搭积木“本身带来的乐趣;而“搭得好”的孩子也没占到便宜,他往往会专注于表现自己搭的好的积木,如果积木搭的是一座桥,就永远搭这座桥,因为大家会夸他搭得好。

这就是陷入“比较”的恶果。

下次聚会如果实在找不到话题,可以谈谈天气啊,朋友的衣服啊,总之不要谈论和孩子有关的就好,不要做”错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了一大半“。

第三个大坑叫“弥补内心的亏欠”

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反正我就会忍不住给孩子买变形金刚,买乐高,因为我小时候有过一个小变形金刚,我喜欢的不得了,三十年过去了,我还能记得它的样子,他是怎么变的,甚至手感,所以我总想给他也买。

其实我们往往都忘记了,我们认为的“好“,并不代表孩子也认为”好“,这种弥补自己内心缺憾的做法不但会误解孩子,而且还会误导孩子。

比如,你很想学弹钢琴,就让孩子学弹钢琴,还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可孩子并不喜欢弹钢琴,而是喜欢踢足球,那你在失败于培养不出钢琴家之外,还扼杀了一个可能的足球明星。

总结一下,陪伴孩子的时候,要避免这三个大坑

自己做不到却让孩子做到

和别家的孩子比

想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你不妨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家长,看看他们在陪伴孩子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在这三个大坑里,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妨找个镜子,看看自己的行为和表情,想象一下这对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启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避免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正确的行为替代它,下周,我们不妨一起探讨一下哪些是打开孩子天赋之门的“万能钥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