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第七季第15次李鸣督导田老师第3次督导总结
1、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不能仅将原文抄录下来,而是需要将知识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能说出对知识的具体感受、理解和反思,能用案例内容将知识具体化呈现出。
2、若有一个确定的诊断,则应将来访的任何一个行为带入此诊断,即从诊断的角度来看来访这个行为,可能是表达也可能是防御,然后再看这个行为与诊断的特征是否相符。如果有诊断但是不用,则后继的治疗性访谈就无法开展。
例如诊断为回避型依恋(一定得有一个回避性依恋的内部成像,然后再对来访开展工作,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是两个不同的人,则会有分裂的两面)。比如他一进来就紧张,就应该想到要么表达要么防御。如果是表达,他紧张则是他的惯常习得性无助,咨询师最直接的联想上一次我要么剥夺要么远离了他,如果是防御,回避型防御就是怕亲近,一旦接近,他反而会防御,就如咨询师前面拥抱了来访,来访怕对咨询师靠得太近,他内心不紧张是愉悦,他告诉你紧张的意思是你别过来。
对这两种可能,咨询师需要向来访明确是哪种。内心紧张是习得性无助,是表达,内心不紧张则是防御。紧张是表达,前面一定触动了他的习得性无助,如果是防御,前面一定有过接近,而此接近引起了高度的恐惧,该恐惧是恐惧接近以后分开。
3、对回避型依恋的治疗方法是镜印和调谐。案例中女友说“以后再也不找你这样的人”,也要看是表达还是防御。来访描述的前女友,一定是真的前女友,说明女方恨透了来访,是表达,不会是防御。
对一个回避型的,怎样告诉他早年缺乏镜印呢?看他是否能调节情绪。现实中一个小事,潜意识里激起了他的强烈情绪,无法调节。怎么无法调节呢,因为来访回避型依恋。根据核心症状,比如来访进来就紧张,咨询师就与他调频,调整到与他同频如同镜子一样,让来访看到自己的情绪,此就是镜印。何时告诉来访的要根据来访自我强度及咨询师的清晰程度。
4、回避型的焦虑与分离焦虑的焦虑的区别:分离焦虑是想分开但分不开的焦虑,其中51%是想分开;回避型的焦虑是想链接怕分开而不愿意链接,怕接近后被抛弃所以我主动做分离。要背定义。
5、想做好妈妈客体关系的咨询师,遇到了回避型的来访,好客体咨询师妈妈越做越难过。咨询师越好,来访跑得越远,来访越远,来访让咨询师做得越好,咨询师离远了,来访就什么都愿意,咨询师近了,咨询师难过,陷入太深,影响生活,所有的想法都是来访投射给咨询师的。就做了200多次咨询。
6、用依恋及性心理两个理论流派捏在一起来理解案例并不是一种好方法,但可以说在依恋中有许多口欲期的表现,但不能说依恋出现在口欲期还是肛欲期。
7、若诊断双极自体受损,得先知道成人有什么症状,再反推童年自体发育受损,且内心感受是符合双极自体受损的。
8、怎样对咨询进行反思?本案例做了258次,为什么能做258次可以有很多维度开展反思。
1)对来访的帮助是什么?
2)来访要哪部分帮助,咨询师给到了吗?
3)来访不要的部分,咨询师是否给到了?
4)如果对来访没有帮助,那他来干什么?
5)有帮助为什么还要转诊?
9、258次可能有助于确认诊断。
1)原则:从现症状推童年创伤,自体和回避型依恋哪个推得通就确定是哪个诊断。
2)咨询师做了来访的自体客体,则是自体受损
3)咨询师让来访习得性有助,则是回避型依恋
4)如果咨询师没有做自体客体也没有让来访有助,来访还来,那是什么?
9、不能根据来访的面部表情来推断心理,也不能仅用咨访互动的谈话来推断来访的心理,都需要验证。若来访紧张咨询师让他不紧张,则不是咨询,是平常亲朋好友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