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耳熟能详的故事
封神榜是印象中深刻的神话故事,今年的这版封神榜,第一部就挺让我惊艳的。
或许是大了,除了鬼怪,令人惊艳的是故事的内核。
姬发以第一人称,以他的视角慢慢展开故事的面纱。
姬发是主动来做质子的,因为他想成为殷寿这样的人,殷寿是他眼中的英雄。相关典籍记载中,他的确有文韬武略的一面,只是我们到底是谁,这个命题不是人人都清晰的。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极少数人有清晰而长久的目标。而不少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却又陷入迷惘,所得非心中所望。而我们是谁,会决定达成我们目标的一路上,放弃什么,留下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利越大,影响越大。
三千多年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君王,祭司和贵族共同执掌着这个国家,祭司的地位甚至高过君王,那是一个对神明异常敬畏和崇拜的时代。怎么说呢,就是他们真的相信有神仙存在,那是他们的信仰。对人的更深的思考,其实是从孔子开始的,这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姬发的亲生父亲是西伯侯姬昌,会占卜算卦的人。姬昌可以算天算地,唯独算不出自己的事。他的这项技能或许是想说他是知天意的人吧。那姬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原著本身对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简单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逻辑,使故事中的人物略显单薄。电影中,姬昌出发朝歌,凶多吉少,从他和伯邑考对话中,可窥一二姬昌的心胸和悲悯,镜头里也可看见有百姓落泪挥别,姬昌是懂天意得民心的王。姬发离开父亲8年,他精神上的父亲不是姬昌,因为他说他想成为像殷寿一样的人。
姬发是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姬发想要的有人懂,他的哥哥和亲生父亲都了解他。哥哥知道他想成为大英雄,成全了他来朝歌受训,同时也为他预备了回家的马。父亲知道他信仰的崩塌,并且给予他启迪: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
你是谁?为什么你今天是这样的?这样的问题一直叩问着我们的心,不仅是三千多年前的姬发。
殷寿留下来本该祭旗的苏妲己;一手导演了子弑父的悲剧;留狐妖,烧祖宗排位;斩杀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姬发最好的朋友。
一系列的重大经历,也在塑造着姬发的人格。我们是谁会决定我们所做的,我们所做的也决定我们成为谁。
姬发对殷寿说:“天不杀你,我杀。”都想成王一样的人,只是方式可以不一样。
时代不一样,人心却一样。不管你渴望拥有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起努力用光明的手段达到光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