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79人  秋水妹妹

鲁迅说陶渊明“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这抚慰就是酒了。“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岂止是陶渊明,怕大多人都摇摆在这些意念之中。陶渊明借酒慰之,大多数人也以各种嗜好转移之。其实这就是承认,活着,就是一鸡肋,左不是右不是,没办法让生命呈现恰到好处的舒适,让灵魂顺顺畅畅地泅渡。

读书笔记5

“没有新的价值观,所以屈原会自杀;没有新的思想,所以陆羽要大哭。”

每个人都说自己与别人不同,可是他们都不明白自己并不独特。真正独特的是思想上有创见行为上有创建的人。普通人不过都是对方的镜子,表面看影像相反,其实质主流却是同一的。人人像我我像人人,所有的事情几乎可以用一双眼睛观看一个脑袋思想。所以这个社会的创见创建者珍稀之极,因而得倍加珍惜。

读书笔记5

徐光启的《辨学章疏》指出传统伦理缺少一种可靠的内在道德动机。归根结底,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好人?古代君子,重视自我评价,不欺暗室,唐宋以后的儒者,认为善发乎人性。——对普通人来说,这些都太难了。如果善是对自己的义务,似乎做了件坏事,得罪的只是自己;如果善是对别人的义务,放弃这种义务的理由又太多了。

既然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人性的不可靠,为什么机制不加大倡善罚劣的力度?比如对好事,奖金最大化,对做好事的人,对英雄,对做过贡献的人,不要让他们寒心,流血又流泪;对恶,从精神上物质上惩罚最大化,让他们永无作恶的念头和机会。

当然善恶判断要慎重,人性又太复杂了。但好多事好坏还是一眼能看穿的。坏事比如贩卖妇女儿童,好事比如那些献身祖国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见义勇为……

因为,对恶人的仁慈,就是对善人善念的戕害。

读书笔记5

“汉以前的人,生死观和现代人很不一样。那时,自杀是高贵的死亡方式,人们会为各种微小的原因而自杀,并不一定非要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日本人自杀的风俗,看来是缘于汉以前的古风了。

但现在人真真为一点点事便自视高贵,便立即赴死,这世界怕没有人类这种物种了。

不过,我还是钦佩古人视死如归的态度。死生是大事,唯大事能体现人之尊严。自己掌控尊严的人,他们把生死当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仪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