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焦虑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吉书将相

        最近在某大咖的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描写焦虑的文章,对目前中国人焦虑的状况、危害、可能的发展以及不良后果都做了详尽的叙述,洋洋洒洒一大篇,现状很惊人,后果很严重。

        焦虑,焦虑,焦虑,全民焦虑。

        但有一个问题他没有提,那就是为什么国人的焦虑状况会如此普遍?锣鼓听音,治病寻根。

        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焦虑?

        关于自己的:工资比人低,房子比人小,车子没人大,长得没人好,能力比较差,排名比较后,住得比较远,需要比较多。

        与自己相关的:孩子学习不行,父母身体不好,老公不肯上进,老婆不肯听话,比自己强的比自己还努力,世界那么大也想去看看。

      与自己无关的:媒体、公众号天天都是有钱的和有闲的多么潇洒,没钱的和没闲的多么窘迫,男人都爱听老妈的不肯独立,女人努力挣面包了不想结婚……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人都知道知足常乐这个道理,却就是心有不甘。为什么?因为习惯了眼睛往上看,因为一个字——“比”。

        因为习惯了各种不能输。

        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比托费,上学比成绩,考大学比名次,上大学比名校,工作比收入,结婚比嫁妆,买房比地段,出生得比月子中心,就连死了也要比墓地。

        比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比”会成为我们的习惯?

        中国人从小就在比较的夹缝中生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老师教育必须向高分看齐,成绩成为衡量好孩子的首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在各种成绩比较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接纳只有成绩和排名,什么特长、性格、爱好乃至品性、心情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导致成年后除了关注成绩和象征成绩的一些其他替代物(如工资收入、社会地位、权力等级、房子、车子等等),人们已经习惯了不接纳自己的其他方面,心里最容不下的就是真实的自己。

        大家都知道,发达国家老师是不允许在学生之间公布成绩的,甚至发试卷都要把打着成绩的那一面扣在桌子上,如果有学生举着高分的试卷来炫耀是会被制止的。大家都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成绩不如个性来的酷,接纳自己才是一切安全感的由来。那么十来年的学校教育中,宽容对待每个人的个性,接纳自己就会形成习惯,视角更容易集中在对新奇的探寻中而不是在对人的高下比较中。所以不容易焦虑,是因为自己都爱那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什么?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能比较、排名?那让老师教什么?

        ——先教做“人”啊!

        中国人,不知道肯不肯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