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个世界的原因 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怪胎”
从小好像家长和老师就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我们成长的模版。感觉我们肩负着完成他们没完成的梦想的使命。
很有幸的是小时候我成为过街坊邻居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那是一种无形的绑架,大家潜意识希望我把所有好的品质保持着若x=年龄y=ax+b(a、b为常数,且a>0)的函数图像增长。
然而,我并没有那么厉害。
如果大人用“听话懂事”来形容一个孩子,那么通常这个孩子身上会有对大人发出的命令说一不二的特质。
其实,这个特质真的很无聊!
于是初中上生物课,我知道了青春期这个东西。
好像叛逆情绪在青春期时期发酵变得很理所当然
我开始跟家长说“不”,拒绝所有我不想接受的东西。
可能旁人眼中我开始变得不听话,其实我自己知道我不是在变化,是我本来就不想当一个所谓的“好孩子”。
如果我一直按照爸妈安排的路走,我可能会成为A,可是这个世界这么好玩,我想成为ABCDEFG的任何一种可能。
如果你问我:
这个世界你最想成为谁?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
“姜思达!”
我记得马薇薇微博里写姜思达,是这样描述他的。
他轻描淡写说的“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可是我不想呢。”
我们在做好对世界常规发出挑战时,面临着可能被很多人讨厌的后果,于是我们通常给自己铺垫很长的前奏,攥紧双手,克制自己急促的心跳,对大家宣布“我要开始做自己了!”
而姜思达这个“怪胎”则像是半晚起来上厕所,觉得这个世界给他安排的角色让他嫌弃和厌恶,于是慢悠悠的洗完手,懒洋洋地说:“哎呀,好累,回去睡了。”
我知道我自己奇怪啊
因为当我不想当一个听话的孩子的那个时候,我就拿起了自己武器准备把这个世界准备限定我的容器都打碎。
我慢慢去走大多数人不愿意走的岔路,其实沟壑并不迷人,我只是想温柔地告诉我的朋友们,我不是突然变成这样,而是我本来就是这样。
传统观念中,好像在教导我们,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符合伦理的,符合这个社会秩序的。
可是,那些少数人聚不到一起发不出声音,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就像《欢乐合唱团》女主角对自己学生们说过的一句台词:我曾经和你们一样以为自己是怪胎,但我的老师告诉过我,what if they were wrong, but you are righ(万一他们才是错的,而你是对的呢)。
其实吧,做怪胎也没什么不好。
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