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主席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写作于1929年10月11日上杭。词中展现出了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天正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源自于天象崇拜,据考证,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主体部分一直传承到今天。在历史发展演变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两大重要主题之一: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