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后感(2)
现实困境整理
整理当下:在不安的现实里清醒过活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开篇《为什么我们总对现实感到无力》里道出了现实困境整理的真谛。“积极心理学会让人体验不同语言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反应,阳光、温馨、有力的词汇会经由联想自动为人带来美好的感应,糟糕的、无力的词汇会让内心满布阴霾。另外一个影响情绪的因素是叙事的结构。叙事结构是人固有的内心的逻辑形式,透出人的价值观、核心概念系统与思维方式。好的叙事结构会保持对自我的觉察,有自嘲、自我分析,同时也有为自己的处境,情绪合理化的色彩,不会将事物绝对化,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试试换一种语言,换一种叙事方式会是什么感觉呢?读过《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书中都是在教给我们美好的沟通是通过改变沟通的表达方式得到的。比如你叫爱人的名字和叫你给起的昵称,对方的感受是不同的,昵称更多的让对方收到喜欢和爱意。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记得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将两盆生长情况类似的花放在门口的两侧,同样的浇水,施肥,不同的是有人负责每天对左边的花说一句赞美的话,对右边的花说一句诅咒的话,一个月后左边的花长得枝繁叶茂,右边的花却枯萎了。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别人给不到我们良言的时候,我们何不自己给自己良言。当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自责、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们何不找些自己身上的优点说给自己听。做错了事的自己,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自己,那些优点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可能没有做好妻子,但自己还是一个好妈妈、好女儿、好员工。我们的角色永远只是我们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我。所以我们对自己温柔相待永远能看到一个有很多自己欣赏的优点的自己。
对当下发生的事,改变“叙事结构”,就是让自己看到自己忽略的自己身上的力量和资源。文中作者以重构一个读者对自己的“无力感”,换了一种叙事方式,“无力感”也会随着改变了。比如,我是一个全职妈妈,照顾孩子的同时,总觉得不能出去工作缺失了价值感,很焦虑。如果改变一下叙事结构,对自己说,孩子在三岁前需要安全感的建立,这比我出去工作更重要;我的老公很能挣钱,家里也不需要我非要去上班不可;定个目标,孩子过了三岁我就积极去工作,也给孩子努力生活,以身作则的榜样。这样对自己说过之后,你的感受如何呢?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常能对自己做这种改变叙事的结构,我们就会远离无力感,而让自己不断获得新的力量。
作者告诉我们当你在与人比较中迷失自己的时候,聪明的人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藏拙,赢得心理上对自己的认可和世人的认同。但这只是一时之巧,关键是如何通过刻苦的训练和坚持自己的方式,最终把劣势转换成优势与胜势,这才是做人的长久之道。即使我们做不到“长久之道”,至少可以做个“聪明人”。对总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的人,作者说不要走两个极端。可以给自己一个原则:关键的问题听自己的,枝节的问题在意别人的建议。这样的他既在意了别人又尊重了自己。在不安全的现实里更需要维持宁静安全的内心,这也是一种心理平衡。作者支招:太有安全感的人上网看新闻,太没安全感的人最好只看电视。幽默中的确让人感觉这是一种智慧。因为看电视感觉社会歌舞升平,看网络感觉社会危机四伏。其实大千世界不过是一个阴阳平衡,万事万物如能找到平衡就会持久的存在,并保持平稳,给人以安全感。而安全感同归属感一样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没有痛苦不知欢乐,没有地狱何为天堂,保持三分之二正面的关注,并存三分之一负面信息的在意,也许更能维持平和的心。《缘何凡是总往坏处想》,作者说的非常有趣。“总是莫名其妙担心这样担心那样的人,就是内心感觉需要规则,并时时为自己建构规则的人。”曾经我的一个同学,表达过自己的这种感觉,凡是总爱不由自主的往不好的方面想,但只要有规则在,再苦再累也觉得自己要按部就班的去做,并且心理会获取踏实感。思维有这样的特点,你觉得它是问题,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更像一个问题,因为思维永远在自我求证。后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建构出来的。俗话说,心想事成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摆脱这些担心,何不反过来喜欢这些担心,鼓励这些担心,并真心相信注重自己安全是一种美德!曾经看过一个微电影叫《秘密》,里面说所有的愿望都要正面表达,宇宙就会收到你的信息,你就会和宇宙达成心想事成。比如出门要说“一路顺风”,而不是“不要赶路”。做事要说“心情愉快”而不是“不要着急”。思维求证的就是顺风、愉快。宇宙支持的也是顺风、愉快。如果你相信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你和宇宙是相通的,你就会心想事成。
整理工作:工作只是谋生的技术
作者给了我们许多卓有智慧的见地。工作并非生命的本质,工作只是谋生的技术。工作中掌握了被社会需要的技术就可以。生命是多元的,互补的。生活本身是艺术,充满存在的激情与快乐,工作只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构成,而且可以时时更换。把工作和自我分开。在工作中保持职业化,在生活中不妨更自我些,以此来平衡情绪。在当今社会,只要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我们可以不为钱,只会为快乐、幸福感、创造、自我满足、社会责任感与关爱他人而工作。这个社会不是有钱就幸福,也不是没钱就不幸。例子很多。线性的思维会促使你奔向狭隘的目标,丢失了真正的生活。
整理亲情:家庭中我们是彼此的镜子
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将来。任何有效的教育,教育的方式都远比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情的过程。家庭教育在于喜欢孩子本人,不管孩子怎样,父母看到他,眼里就会出现喜悦和温情。好的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支持、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应分享多于争论,尊重多于评判,亲昵多于依赖,给予多于获取。与孩子表达良好的关系,一是情感投入,二是时间投入,并写在第一位。而生活中我们传的情往往很复杂。情中有着更多的期待和指责。美其名曰“我为你好”。而孩子接收到的只是你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你对他的期待,而不是接纳他本人的爱。所以多少的家庭彼此焦虑的“鸡飞狗跳”。
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铁。父亲即是儿子的敌人也是楷模。父亲与女儿应该保持亲密距离。很多孩子的身心问题是睡觉睡出来的。2岁以后,要分房而居。2到6岁睡房不需要离父母太远,青春期尽可能离得远一些。
对于你不能理解即爱又恨的母亲。你要有勇气把母亲的刻薄和霸道看成是一种深度的爱,这种“爱”看不到彼此的边界,自己不开心会让所有人不开心,自己恐惧会让所有人恐惧。你要心疼她,有点怜悯他,适当保持点身体空间与心理距离就好了。对于出现偏执怪癖的年老的父母,我们因为爱父母而难以接受,我们可以游戏化,把父母当孩子哄,不跟他较真儿,这样父母就不会那么干扰自己的生活与情绪了。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对于我老年偏执的父母,我把他们当成了孩子哄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也变得柔软了,可爱了。成了“老小孩”。
总之,爱可以改变一切。爱是一个家庭和美的根源。家庭中我们是彼此的镜子,时刻照映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