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主题阅读笔记

学习力-2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的学习

2023-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奇的表哥

怎样学习,才能让学习效果达到更深层次,更持久?

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是反复学习+集中训练,也就是所谓的“机械性重复”和“海量式刷题”。

然而今天阅读《认知天性》这本书,才发现其实这种机械性重复和海量式刷题是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之所以采用机械的、反复的学习和训练,其意图不难理解,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看法,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深深的烙印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并没有办法让学习者真正精通所学,也不会持久的记住所学,而只是在浪费时间。为什么呢?一种常见的例子就是老师在考试前被对学生进行“填鸭式”训练,让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重复记忆知识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迎刃而解所遇难题,但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在灵活的高考试题面前,无一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

那么,有没有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学习真正达到深层次的、持久的效果?

作者根据自己对认知天性的研究,提出了5种学习方法,来避开机械性、重复性学习的弊端,并且让学习效果实现达到高效又持久。

其中的一种方法,作者称为“检索式练习”。

所谓“检索式训练”,意思是给学习者提供包含需做出判断的含多项知识或技能的综合性问题,倒逼学习者主动去检索、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强化大脑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印象。举个例子,“抽认卡”就是一种“检索式”训练,学生在学完一阶段的多个生字后,老师打乱生字顺序,让学生认读出每一个随机抽到的生字卡。由于大脑对于随机出现的每个生字都需要重新回忆一遍,因此对这些生字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这就像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总是比轻松得手的爱情更让人难以忘怀”。用“抽认卡”学习生字的效果,好在不仅记得更牢,而且用得更好。有的老师教生字的方法是让学生每个生字抄100遍,但是往往会发现,临到考试时,学生面对随机出现的某个生字,经常会误认读成另一个生字。你批评学生“怎么这么笨,抄100遍了还不会”,而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你的教法不科学”。

这种学习方法背后的原理,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平时我们给肌肉的重量如果是它能轻松负担的,那么肌肉很难越来越发达;而如果平时不断的让肌肉克服新重量、新应用场景,那么肌肉逐渐会得到增长。人类的大脑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大脑一直在机械性的去重复解决本来就已经熟知的问题,记忆本来就已经熟悉的知识,那么可以断定大脑的能力不会得到增长。

把这个方法迁移到我们自身的教与和学。

如果是从学生的角度,当你学习了一段时间,为了巩固所学,你就可以通过检索式练习来训练大脑,从而巩固所学。注意,训练一定必须是综合练习,也就是对前一个阶段所学的多个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不能是单一知识点的专项训练。因为单一知识点的专项训练要用到的知识是固定的,大脑不需要检索,只是机械性重复,但如果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练习,那么大脑就必须主动去判断哪个知识能用于解决当前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大脑的目的,也才能够让大脑对相应知识点印象更深刻,对知识之间的区别更清楚。

如果是从老师的角度,要求老师在完整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综合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的练习,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检索式练习。在我所教的政治学科里,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在学完三个课时的知识之后,一定会在周末出一份综合这三个课时所学全部知识的综合性练习来对学生开展检索式练习,练习里的知识点不是按知识教学顺序排列的,而是随机出现的,而且里面还穿插一部分前段时间所学的的、学生掌握得比较不好的知识点相关题。

类似“检索式”训练,作者还提供了另外三种异曲同工的学习方法。

方法二: “强化版”检索式训练。

定期进行检索式训练,中间有间隔时间,或者有穿插其它的学习或训练。这样做的道理是,介于两个检索式训练中间的间隔时间或间隔事项,会让你对所学感到稍有生疏,从而导致下一次的检索难度会更大。但是,正因为下一次检索难度更大了,所以才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的应用到所学的知识或技能。

把这个方法迁移应用到我们的教学,那么就是: 在给学生的练习里,应隔一段时间就穿插训练上一个阶段训练过的知识或技能。

方法三: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做的道理是: 在学习答案前,你的大脑已经经历了一番“折磨”,因此对后来获得的答案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会更透彻。也就是前面我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总是比轻松得手的爱情更让人难以忘怀”。懂的都懂,哈哈哈哈。

把这个方法迁移到教与学中,从老师的角度,老师可以先考再教。从学生的角度,可以自测再听课,

方法四: 变换多样化的情景、陌生的情境进行练习。

意思是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应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一旦你能熟练的从不同的情境,不同类型的问题中去提炼出基本的原理。那你也就训练了今后在遇到未知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平时在练习计算物体体积时,用不同种类的几何体练习这样。等考试时随机遇到一个。几何体,你就能更熟练的找到正确的解法。

方法五: 学后测。

意思是在学习后对所学进行测试,因为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解决什么”的中间,其实有一个盲区: 你觉得你学会了,往往不意味着你能解决问题了。沟通“学会了”跟“能解决问题了”的桥梁是测试。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或者学的怎么样,学到什么程度,薄弱环节在哪里,从而更好的完善所学。

再次把这个方法迁移到教与学。

从老师的角度,要高度重视测试,把“教”“学”“测”三个环节构建成一个闭环,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要摒除“认真听课就能学得好”的刻板印象,重视在学习之后的测试,包括自我测试和参加考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