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审核专题谈写作一上就成爆文的简书首页

小说伏笔

2020-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城外的阳光sun

伏笔其实和悬念的作用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的方法。伏笔有以下多种写法:

谜窦伏笔/细节伏笔/连锁伏笔/笙箫夹鼓法/琴瑟间钟法/寒冰破热法/鼎足异同法/正文旁文/正笔奇笔/等等

读者要问,是不是真有那么多啊?其实、真有,不过,很多现在都不常见到罢了,今天也是简介几个和大家谈谈。

还是先说概念:伏笔、小说结构技法之一。也就是在作品不大醒目的地方预先作了提示或暗示。

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概括了它的特点:“投种于地,待时而发。”清代蔡元枚在《水许后传读法》中作了进一步概括:“ 远远生根,闲闲下着,到后来忽然照应。”

即伏笔和照应密不可分。设伏一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貌似无意地加以点染:只是“闲闲下着",并藏在隐处,但却透露出事件发生、发展的端倪和原因或矛盾纠葛之所在,而这种透露,其意不在于引起读者注意,而在于下文的照应,在于使情节的发展自然合理。

正是在这一点上, 它与悬念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伏”与“应”协调一致,就起到“引线”、“组带”、“粘合剂”的作用,使故事情节血脉贯通,全篇结构严丝合缝。

主要类型按形式的标准分为:有明伏、暗伏、远伏、近伏、连锁伏笔等;

以设伏的方法为标准,有谜窦伏笔、细节伏笔等。

谜窦伏笔:伏笔技法之 一。设置在不醒目的地方的、不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猜测的谜窦或隐语。

《红楼梦》“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在饮酒作乐,尽情玩着牙牌令之时,薛姨妈在与鸳鸯对答牙牌时出现了“当令二五是杂七”、“织女牛郎会七夕”,“凑成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的行酒令。话语似乎很明白,实则很隐晦,当时说者无意,听者无心,人物和读者都不把它当谜窦。直到“宝二哥哥”弃家访名山、入空门,对之照应,才知道是隐语,是伏笔。

谜窦伏笔与谜窦悬念,都有谜窦和隐语,这是相同点。不同点是:前者不引起人物和读者的注意,后者则恰恰相反。

细节伏笔:伏笔技法之一。以某一 特定细节暗示情节发展变化或结局。这种伏笔能增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使某些典型细节显得自然,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这段细节描写,“公子正当愁闷,十娘道:“廊君勿忧,众姊妹合赠,必有所济,乃取钥开箱,公子在傍自觉惭愧。也不觑箱中虚实。”这一段细节捕写,交代了李公子不知杜十娘箱中的真实情况。这细节, 埋下了李甲卖杜十娘和杜十娘沉百宝箱、跳江的伏笔。

连锁伏笔:伏笔技法之一。多用于长篇作品。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前或发展之中,多次设置伏笔,伏笔之间联系紧密,常常带有一致性、反复性。

《水浒传》中“宋公明全伙受招安”发生在八十二回,但在此之前,作品进行了一连串若隐若理、 曲折跌宕的连锁伏笔:宋江尚未“落草”,就规劝武松“入伙之后”,“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窜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宋江被梁山英雄救出后,千方百计拒绝入伙;上梁山之后,他的招安思想进一步转变为接受招安的行动。每俘获一名 朝廷将领(徐宁、呼延灼、关胜等)时,他都要诉说一番 对朝廷的忠心、期望招安的心愿。

这种伏笔,使错综复杂的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文章顺理成章,突出地表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作品整体结构的连贯性。

伏笔说完了,有简友问我小说结构技法还有没有,今天在这里补充一二。

下面是小说结构技法补充。

宾主之法:小说结构技法之一。正确处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的关系,以宾衬主。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如将叙桃园兄弟三人,先叙黄巾兄弟三人。桃园其主也,黄巾其宾也;将叙中山靖王之后,先叙鲁恭王之后,中山靖王其主也,鲁恭王其宾也;将叙何进,先叙陈蕃窦武,何进其主也,陈蕃窦武其宾也;

叙刘关张及曹操孙坚之出色,并叙各镇诸侯之无用,刘备、曹操、孙坚其主也,各镇诸侯其宾也;

刘备将遇诸葛亮而先遇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诸人,诸葛亮其主也,司马徽诸人其宾也....且不独人有宾主,地亦有之,献帝自洛阳迁长安,又自长安迁洛阳,终乃迁于许昌,许昌其主也,长安、洛阳皆宾也;

刘备失徐州而得荆州,荆州其主也,徐州其宾也......抑不独地有宾主也,物亦有之。

李儒持鸩酒短刀白练以贻帝辨,鸩酒其主也,短刀白练其宾也;许田打围,将叙曹操射鹿,先叙玄德射兔,鹿其主也,兔其宾也;

赤壁鏖兵,将叙孔明借风,先叙孔明借箭,风其主也,箭其宾也....诸如此类,不可悉数,善读是书,可于此悟文章宾主之法。”

这里说明了人、地、物分宾主,其实也说明了事件有宾主,不仅不同人物的事件有宾主,而且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件也分宾主。

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件之间的宾主关系,清代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评语中说得更为具体:“因后文中有特书的大事,前文定写一件小事来接引,叫做宾主之法。王夫人撵金钏,是眼见其恶,打发出晴雯则是耳闻其恶,眼见是突然知道的,耳闻则是早已觉察的。突然知道,便立刻撵走,早已晓得的,则慢慢打发。事虽异而理则一。所以彼为宾,此为主。”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主干,使文章枝干分明,详略得宜,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反映出生活的广阔性、复杂性和微妙性。我们在写小说时,人物的描写必不可少,主次一定要搞清楚。明天说人物描写吧。

此法不可生搬硬套,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独出心裁地去运用。为此,清代魏禧在《日录论文》中说:“韩文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欧文入手多配说,故委迤不穷,相配之妙至于旁正错出几不可分,非寻常宾主之法可言矣。”

由近渐远法:小说结构技法之一。描写人物行动,或叙述事件发展,或描绘环境时,由近处往远处运笔。

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鹤舞”一处说:“《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也。

宝玉病了,黛玉曾去探望,不曾想晴雯和碧痕拌嘴,没听清是谁,不给开门,使得心傲气高的林妹妹郁闷于怀。宝玉好后,来找她,她便还以颜色,拒不理睬,任凭对方一连声地叫,哪怕打恭作揖,也还是自顾自走开。见到看鹤舞的宝钗探春,就站着说话。宝玉追来,探春、宝叙就来寒喧,黛玉便乘机“躲到”花冢,衰哀地去哭吟着“葬花诗”。这里运用的就是“由近渐远法”。

宝玉对面打恭作揖是“近”。黛玉离开,最后躲走了,是“远”。作品在这里运用“由近渐远法”,表现了黛玉的性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葬花诗”这一大段锦绣文字

说到这里,多嘴一句,这女子一般人搞不定的,也就是俗人说的“心眼太小”。

穿针引线法:小说结构技法之一。设置特定的人、事、物,将故事引出来,又把故事情节的各部分贯串在一起,最后收拢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清、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第一回批语:“文章有穿针引线之法。贾雨村月下吟诵,一联: ‘玉在匱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这是一整套情节的枢纽。玉是黛玉,钗是宝钗,全书故事写的都是这两人。“求善价’”就是《四书》上说的“美 玉待善贾而沽”的意思。“待时飞”。雨村的字不正是时飞么?要想知道宝钗的故事,须由雨村的事里引出,所以说“待时飞”。这便是网罗全书的情节,在此提纲挈领,总一揽笔。

在平平常常一句话里藏有如此硕大的机关,可见作者胸怀如何。”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是个贯串始终的人物,他是作品的“针”,他的行动就是作品的“线”。是他送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引出了故事情节的开端,是他最后与甄士隐问答,暗示宝玉出家结局,是故事情节的收束者。他在作品中的作用,就是起到“穿针引线”之效应。

说了那么多的布局设计,明天说小说的主题,小说人物,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怎么回事。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