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职场|软技能
这是我第二次读《软技能》这本书,距离第一次大概隔了一个月,初看这本书有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但是里面不乏有不少干货,就像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懂的道理都差不多,而差别在于对这些老生常谈的实践。
1
“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艾萨克·牛顿
这句话是作者在致谢的部分写的,用来感谢在写书的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这里我也想引用一下这句话,学习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是感觉这句话很深刻,我们要更快的进步,就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比如说书籍可以是你需要的“巨人”,引用罗胖的一句话:
读书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无非是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和一个有趣的人交谈而已,把他的经历变成我们的经验,把他的知识变成我们的见识。
我读这本《软技能》算是跳读,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对于那些关于辞职创业之类的章节暂且跳过,就看正处于当前职业发展期的作者是如何操作的。
2
转变心态,从被一纸“卖身契”束缚住的仆人转变为一名拥有自己生意的商人
很多人完全抱着打工的心态对待工作,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前我在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员工会认为,拿多少工资就干多少活,干多了会觉得吃亏。这样的心态其实危险,员工的工资水平和涨幅在公司内部都是有标准的,如果一个员工抱着这种心态工作,职业的发展和工作技能的提升就直接受到局限,即使是跳到下一家公司还是一样,如果技能退化了,能不能找到下一份工作都不一定。
进步一些的情况,就是拿工资归拿工资,做事是做事,我既然来到了这家公司,签了劳动合同,就一定把事情做好,这样不仅可能受到老板的赏识,而且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
而更加积极的心态,就像是作者所说的,把雇主当做是你的一个客户对待,而你当前就这么一位客户,客户会定期按月给你酬劳。心态调整好了,做事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样,如果视野比较广阔,还能学着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自己的工作,那么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
- 专注于你正在提供怎样的服务,以及如何营销这项服务;
- 想法设法提升你的服务;
- 思考你可以专注为哪一特定类型的客户或行业提供特定的服务;
- 集中尽力成为一位专家,专门为某一特定类型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整体服务
3
金钱总是追随着责任
学会承担责任。在很多人眼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承担的责任越大,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多,能力才越大。
除了技术能力上的门槛,还会有一些意识上的门槛。就像上面说的,很多员工在做完“跟工资等价的工作”后,就不想过问任何跟工作相关的事情了,所以依然是缺乏积极、主动的心态。想要锻炼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可以参考如下几点作者的建议:
- 有一个不受重视的项目,你能去负责它吗?
- 你能帮助团队里的新人快速成长吗?
- 你能负责文档制作流程,并保证及时更新这些文档吗?
- 哪项工作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你愿意承担起来,并将其简化或者自动化吗?
4
引人注目
周报一直是大多数技术人员痛恨的一件事情,但是为了跟进员工进度,考核员工业绩,大企业不得不要求员工发送周报。我以前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都到周二甚至周三了,忽然发现上周的周报忘了发了,于是赶紧补上一份,草草概括了上周的工作,然后又继续默默的敲着自己的代码,周而复始。
人很容易被淹没在大组织的内部,每天做着上级安排下来的工作,到点后下班,比自己高两个级别的领导甚至从来就没认识过你,所以你可能需要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稍微“引人注目”一下,书里给的建议是:
- 每天都记录自己的活动日志 - 把这个日志以周报的形式发送给你的经理
- 提供演讲或培训 - 选择一个对你的团队有用的话题
- 发表意见 - 只要在会议上就这么做,或者只要你能得到机会就这么做
- 保证“曝光度” - 定期与老板会面,确保你经常被注意到
看了这些建议,至少,咱们对待周报的心态是否会变得积极一些呢?
5
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当领导提出一个比较苛刻的要求时,一般是提出困难的人很多,而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很少,毕竟躲避困难时人类进化中躲避麻烦的一个本能反应,但是时代不同了,迎难而上者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此时不自觉的想到了一个京东的段子,用来收尾吧:
刘强东给业务层开会,要求200%的增速。
该业务负责人说有难度,开始陈述理由。
刘强东立马打断他:“对不起,你没听懂我的问题,我问的是怎么增长,不是问怎么不能增长。”
后来,在管理层例会上再也没见到此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