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族沉浮,看世事变迁——《北鸢》读后感
读书群里好多书友在谈论此书, 2016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好书推荐书目,又因着本人一向喜欢民国时代的事与人。冲着这些名头,慕名购得此书,兴致盎然的翻开了此书。
一开始引人入胜,欲罢不能,酣畅淋漓,想一口气读完,可读到最后,却索然无味,渐没了兴致。给我的感觉有点虎头蛇尾之嫌。
有关家族兴衰,有关年代的小说也读了一些,较之之前读得类似于老舍的《四世同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巴金的《家》系列,在人物刻画上,故事情节上还是要逊色一些。更不能与《红楼梦》相媲美,只能像书标榜的那样,只能向《红楼梦》致敬。
但之后了解了作者葛亮36岁之作,却不得不佩服年轻的作者能写出怎么大气的作品,而且用了7年的时间搜集素材,准备写作,带入自己的家族史,这样用心的作者,这样年轻有为的作者,还是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01一线生机
本书关于风筝的寓意,在毛克俞教学生绘画,卢文笙画了一个大风筝,取名为“命悬一线”四个字,毛克雨说放风筝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同理,全赖着画中看不见的一条线,才有后来的精彩处,不如就叫一线生机吧!其实,这两个成语意思仿佛不过是从不同的立场来理解,其实生与死都维系在这一条看不见的线上。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鸢托着一定的寓意。社会不稳定,民不聊生,国家危难之际,国家,人心犹如这风中摇曳的风筝,看似扶摇直上却又摇摇欲坠,但全赖手中的这一条看不见的线,只要不丧失其主心骨,不丧失做人的本分,任它时代浮沉、任它人世跌宕,善良、乐观与仁义,都不会偏离航线,都会给人希望。
02 鸢
书中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上都与风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风筝最先串联的人,是文笙的父亲家睦和店主。卢家睦每年儿子卢文笙生日的时候,都要都给儿子定做一个虎头风筝,即使他深知这个儿子其实不是自己亲出,但他却视为己出,这一举动不仅藏着深深的父爱,也挽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风筝铺,这一约定就是几十年三代人。
卢文笙因风筝结缘了日后成为了自己妻子的冯仁桢,然后讲述了妻子仁桢一家老小的命运。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终成一世伴侣。共经人生沉浮,共看世事变迁,同怀家仇国恨,一起见证那个年代的动荡不安,以及那个年代有志之士为了家园浴血奋斗之壮举。
因为风筝,文笙结识了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小孩叶雅各,于是从叶雅各的视线里,我们看到了日本侵华的历史的片段。虽然作者从未写历史如何如何,这部小说写的只是文笙一家的命运变迁。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些:屠杀,轰炸,牢狱,慰安妇,抢掠烧杀。惨不忍睹的侵略场面,毛骨悚然,又一次呈现了那一段不该忘记的过去,铭记历史,为了怀念。
因为风筝放得好,在那个战争年代,卢文笙放风筝为信号,帮助神父和叶雅各他们偷运中国伤兵、躲避日本人。在文笙短暂的从军生涯中,风筝再一次救了自己的战友。
还就风筝的话题,和亦师亦友的毛克俞讨论起了命运,结论是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都如这个风筝,命悬一线也好,一线生机也罢,命运有希望也好,都是风筝在联结一个个的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家国命运。
03 家国情怀
作者通过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经历,让读者从他的眼中,看家族沉浮,有生离死别,有兴盛衰落;看世事变迁,有太平盛世,有战争纷扰。
看大姨昭德一家,似乎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军阀割据,混战不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荣华富贵转眼即逝。看自家逃难,我们看到了日本侵华,国不国,家不成家。百姓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回。天灾人祸,乱世间的家破人亡,生离死别。
看修女叶师娘一家,收留受难的病员和孤儿,用一块块饼干安慰饱受战火摧残的灵魂。又看到慰安妇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传教士拼死就下战士。在战争面前,生明显的如此弱小,但还有一些同样弱小的人,不分国界,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试图抗争命运,实施救助。
看师长毛克俞,从画板正面的“中日亲善”到画板背面的“滚出中国”,他用美术的手法向学生们传递爱国情怀。
看到吴思阅放弃留学而投身革命。
看凌佐人小志坚。
看范逸美,仁钰前仆后继,身取义。
总看到了被人蹂躏的祖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心怀爱国的豪情壮志,剖头颅洒热血,舍弃小我,甘愿做燎原的星火。
卢文笙于家事之中看国事,看到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看到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还看到他所生所长,所力图改变的中国。
04、精彩的女人
本书中,有遗老遗少的陈腐,也有新生一代敢于突破的勇气。尤其是书中的女性较色,作者似乎也有所偏爱,这些人物或大或小,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都是有血有肉至情至性之人,各有各的精彩。
卢家笙的母亲孟昭如,“亚圣”之后,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仁义,对自己的姐姐如此,对自家的佣人也是如此。昭如 “这样的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并不游刃有余,有些拙;这拙,恰就是可爱之处。这应该是作者对其的评价吧。
昭德、她装疯、她卖傻。在一帮羞辱至亲的匪徒面前,她瘦弱却异常冷静,用自己方式拯救了一家人,也成全了自己。
言秋凰,“这是一个何其飒爽的言秋凰!”。她虽戏子,确实个至情至性的人。一面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一面在自己的人生里连流泪都难。与明焕的一段凄情、对仁桢的一点讨好、对蛮蛮的万般无奈……无一不令人动容。这个备受争议却隐忍得体的青衣,最后受尽屈辱做了卧底,成人之美,也报了杀女之仇,虽不问革命、不说义理,却活得惊天动地。
还有,秀玲,一开始并不看好的一个女人,就这么一个小人物,一个舞女,最后在姚永安落魄后才看出其真正的美,尤其早已从报上知道那结局,却在男女主人公面前演了那么一出戏,从未揭破秘密的一份隐忍。
还有阿凤,还有仁钰,还有思阅。。。。。。这些女人,在笔者的笔下都活得足够精彩,都有各自的刚毅之处。
这些女人虽然平凡,但在战争那个年代,活出了自己的一份担当与勇气,可敬可佩。
作者在自序里最后一段说的很好,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