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模样,苦的风情
什么是苦?是一种味道,一种感觉还是一种心理体验?
这几天我在慢慢觉察我心中苦的模样,苦的风情。
那个一出生,因为不是带把的男孩 ,多次被母亲要送人的女孩;
那个从小没有喝过一滴奶,靠姐姐熬的米糊糊喂大, 经常爱哭的孩子;
那个因为调皮,从小经常在早晨的睡梦中,被母亲用绳子或鞋子抽打醒的哭泣的孩子;
那个害怕刮风下雨,看着生了五个孩子的母亲,遇到这样的天气就躺在床上呻吟。看着父亲因为地里的庄稼被风刮到,一脸愁容,而充满担心与恐惧的孩子;
那个过年村里所有同龄小孩都有一双十元钱的旅游鞋,不论她如何哭如何求,母亲都没有满足她那双旅游鞋的愿望匮乏的孩子;
那个因为中考失利,倍受煎熬,在多年“光头”的高中学习挣扎三年后的她,本信心满满计划进行复读,母亲却患上了食道癌,面临无书可读的泪流满面的绝望;
那个高四复读的她,每周一天的休息,她骑着自行车在乡村的马路上,想象回到家的样子,恐惧听到做过手术后的母亲任何消息;365个日子就是在忐忑不安的煎熬与恐惧中度过,直到考上大学。大二那年暑假回家,看到堂屋里变成黑框照片的母亲,她嚎啕大哭,哭的撕心裂肺……
大学毕业两年多,父亲检查出癌症,在舅舅的催促之下,我与认识不到几个月的老公匆匆结婚,告别纠缠了多年的感情,进入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二十几年的相互磨合相互支持的婚姻生活,越活越有初恋的感觉。
母亲父亲的早逝,让我无惧死亡。有的人活着,已经死去;有人死去,他依旧活着!大字不识的母亲在我中考失利的暑假说的朴素的话语:“别人考不上,不代表你考不上;”“国家就是不包分配工作了,有知识的人,不愁没有饭吃”……这些如雷贯耳的话语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 ,激荡在我身体内,让我不断前行。
当二十几岁的我,走进还是男朋友老公家那黑乎乎的草房子、脏乱的院子,应该也触发了我内心苦的创伤:我想起了童年,每天早上醒来,父亲与母亲下地干活了,哥哥姐姐也去上学了,留下幼小的还在睡觉的我。一醒来伸手一摸,床上空无一人,无边的黑暗与寂静,抓着身上的湿疹的我害怕的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苦与甜是对比出来的,相比老公的生活,我是幸福的。记忆中我没有饥饿的感觉。老公高中还吃不饱饭,靠咸菜就着有限的煎饼或馒头把饥饿的感觉塞满。光着身子躺在铺着稻草的通铺上,忍受着跳蚤的撕咬。每到交学费的时候,公公婆婆要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完也筹不齐学费,以致到上大学,弟弟妹妹全部辍学打工供养老公一个大学生!
物质的艰苦可以锻炼人的意志,精神的贫瘠才是真正之苦。从小到大的我是幸运的,有一个爱看小画书、故事会与武打小说的姐夫老师,我经常偷看姐夫的这些藏书。我们村里还有一个邮递员,放假的时候,我就跑到邮递员家里,坐在他家屋子泥地上,如痴如醉地阅读放在木头柜子里还没有送出的报纸与书:儿童文学、人民文学、半月谈、人民日报……
书满足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幻想,我幻想过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侠士,行走天涯;幻想过一位帅气逼人的白马王子给灰姑娘的我送来一双水晶鞋,把我捧在手心爱我一生。
而老公说从小到大可以读的书就是农村里的那本万年历,他把书边翻看卷了,读来读去也还是一本万年历。直到上大学,才知道图书馆可以借书看。但对于一个吃不饱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最要紧的是寻找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来填饱肚子,而不是阅读图书馆里闲书。
试问多少不知道饥饿的人,守着一个大学图书馆,读了多少书呢?
如果一个书店开了,没有人去排队,我认为不是一个人的苦一个时代的苦,而是一种可怜的悲哀!
小时候回到老家的女儿,在满地鸡屎鸭屎猪粪的院子里,拿着小网兜,一边追着满院子溜达的鸡儿鸭儿,一边不时回头捡穿被屎粘着鞋子,“咯咯咯”的笑声飘荡在院子上空,六十多岁的公公看着院子里孩子们嬉戏玩耍追逐的画面,笑的眼泪和着鼻涕成了花。
14岁那年,女儿参加了21天雷励贵州公益行。每日背负几十斤行李,徒步二十多公里;每天每人十元生活费,孩子们自己采购自己做饭;孩子们自己推石头, 和水泥,用双手在七天之内给村里孩子修建了一个运动场。在快离别的时候,孩子们自己策划节目,给村里留守的老人孩子献上了一台晚会。
女儿回来的讲诉,一脸的幸福与兴奋。她喜欢贵州深山里触手可及的满天星辰银河,她难忘在村里上厕所时,地上到处爬行的虫子,以及睡在睡袋里时,不时穿梭的老鼠,她难忘留守的在村里那些手艺灵巧的老人给她做的五色的生日蒸米蛋糕,她难忘那些孩子们的歌声!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什么是苦什么是甜?
苦的时候,自己要给自己加包糖。当经历过生活的沉舟侧帆,你依旧能看到前方春天里,那棵希望的树 ,用你最大的力气去奔跑,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