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的意义
什么是觉察?
觉察是成⻓的核⼼和基础。觉者即是佛,佛陀是有觉知的⼈,⼈是未觉知的佛。没有觉察,就会被⾃⼰的旧有习惯、模式、习⽓所带⾛。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种下的“因”,当下就是过去延伸出的“果”。所谓:菩萨畏因,凡⼈畏果。
⾃我觉察的范畴:
头脑:想法、念头、规条和信念系统。身体:酸、痒、胀、痛、麻、僵硬与放松。
⼼灵:情绪、感觉、喜、怒、哀、乐、悲、恐、惊。
所谓自我成长,就是自我觉察,从探索到接触,再由接触逐渐产生深度,而后逐渐扩广广度,透过一件事件,感受它的深度又迅速的可以扩广到这个模式。
对于自己的事业、人际关系的影响,立刻领悟到各个层次,深度有了,广度出现了,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清晰,这就是觉察力的五个向度:深度;广度;速度;敏锐度以及清晰度。
这整个过程的修炼、修行,就叫做自我成长,然后透过和自己的接触,自己逐渐的去调整。
具备觉察能力的时候,我们逐渐会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自己的成长背景,父母各方面对你的关心,学校的教育等等,对我们自己的被压抑,被伤害,被否定,这些习惯习性逐渐的带到我们生活中,影响到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事业关系。
当觉察逐渐扩张,我们才能开始走上成长与改变之路,这条路是没人能帮得上忙。这是一个内在智慧的开发,这样的觉察力,称之为智慧。
一:觉察的第一个阶段是无知无名的黑暗期。
在人们还不知道觉察自己的时候,在轮回中很投入的相信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就是外边的人和事物造成的,或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痛苦。
于是痛苦的也很投入,快乐也很投入,这个阶段内部尚无对立,但和外面的世界严重对立,把内在投射在外部,自己只扮演其中的一面,找别人扮演另一面,翻来覆去。就这么几个人掐来掐去,玩的很投入,这个阶段,人们不会走偏或迷失,因为本身就是迷失的。
二:觉察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有觉察者出现,一束光照了进来。
我们会发现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就是这么几个故事,这么几个版本,一次摔倒是偶然,三番五次时让自己难受,就是模式。
一哭、二闹、三自责,该用的手段都用过了,这就是痛苦,于是转向内在寻求答案。通过心理学等各种途径,我们学会了觉察自己,开始用更正确的原则指导自己。
指责别人很爽的时候,突然觉察到,这不是当年我爸指责我的情景再现吗?于是怒意消了大大半。
在观察自己的内部,发现了很多分裂的声音,这时内部产生了很多对立。
内在对立的产生,引导我们探寻内在深层的部分,这样大大减轻了与外部的对立,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更和谐了,刚体验到这种喜悦的人,热情十足,看到还在黑暗中挣扎却不自知的人,会伸出爱的双手,把他们一起进来,走向光明。
三:觉察的第三个阶段内外不对立皆消失,光华与阴影共舞。
在这个阶段,觉察者又消失了,或者说观察和被观察的二元对立消失了。
不管做什么,一切的选择只是自由全然的体验,没有头脑的评判和参与,痛而不哭;悲而不伤;活的真实。
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觉察,宁愿停留在无明的黑暗中,因为这个阶段,人们可以全然的体验他们的生命体验,虽然那些体验是偏执于一端的,不完整的。
如果过早的进入第二个阶段,被智障卡住,自我矛盾更加的痛苦。
诚实的接受比正确的教导更重要。
快乐,其实就是源于放过自己。
当我们迷失了,已经忘记了我是谁?和我为什么来到这里?那么了解自己最核心的的工具就是自我觉察。
佛陀称之为觉察;耶稣称之为见证;这是没有语言的祈祷,是一种带领我们通往智慧和实相的大门。
静下心冥想或者呼吸是一种不错的觉察方式,会让我们觉察自己的脑身心,让我们觉察自己是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想想过往的生命里,有没有一些让自己不爽的人?而这个不爽的人,你不爽他的原因,其实是你内在的恐惧和内在的分别心。
所谓疑邻盗斧,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在漫长进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竞争,习惯性的对抗就构成了我们心智模式的一个必然。
习惯性的对抗,让我们有时不懂如何去爱?如何爱自己?让我们心生憎恨,让我们无法接受一切,让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当中,有意无意的形成了一个竞争对手,他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最终产生了很多的遗憾。
孔子说,仁者无敌,他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接近逍遥状态的人,有广泛同情心的、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树立自己的敌人的,他在与众生的互动过程中,会找到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的方法。这一切源自于他对事情的洞察与理解。
所谓成佛,其实就是成为一个内在的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当有了这样的心智模式,心理能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一切事情不会给你带来过多的情绪上的困扰。
与自己和解,觉察是开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