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终身学习,找到成长的力量。
通过学习《曾国藩的15堂高效复盘课》,从他对62年人生经历的复盘,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
一、曾国藩的逆袭,从一次成功的复盘开始。
曾国藩(第6次)和父亲曾麟书(第17次)一起去长沙考试,父亲中了秀才,他没中不说,反而上了黑榜典型。在巨大的痛苦中,他开始了生平的第一次复盘。通过这次复盘,突然爆发,时隔一年,曾国藩不仅顺利考上秀才,还一鼓作气在28岁考上了进士,一跃成为清政府的翰林院大学士。在当时,考上进士、成为翰林院大学士的平均年龄是38岁,而曾国藩比这个平均年龄提前了整整10年,远远超过李鸿章等一次就通过秀才考试的天才少年们。
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曾国藩思考此前读书虽然用功、稳扎稳打,但缺乏反思环节。此前他一直跟着父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四字。再进一步分析,他发现自己太注重文章中某一个局部的打磨,反而忽视了文章整体的逻辑性,而这便是他屡试屡败的根本原因。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曾国藩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写文章的逻辑性。很快,他就像开窍了一样,越写越顺手。在曾国藩22岁到28岁这段时期,他连续考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成功跻身中央官员行列,后来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部侍郎。
三、从成功中提炼经验
曾国藩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比常人多做一次复盘。他通过再次复盘科举考试的经历,将自己的一次偶然成功,变成了”可复制“的宝贵人生经验。后来他回顾这段考学的经历,总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信条,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那些笨拙的人,虽然没有智力资本,却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因此更可能获得成功。人生不是比谁走得更快,而是看谁走得更远。“笨拙”看起来慢,有时甚至呆呆的,但只要勤奋刻苦,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这也成为了曾国藩一生的成功秘诀。曾国藩还把“尚拙”的秘诀运用到了修身、治家、打仗等多处人生场景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处世哲学。
把复盘总结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这就等于是找到了一个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