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人生百味《人生感悟ABC》

【谈古论今】嗟来之食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1174人  古眼


与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我从小就受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传统教育,像统一种过牛痘的,据说可以自动免疫。很遗憾,一直不得濒于饿死以及受人“嗟来”施舍的机会,无法验证这份教育的功效,只是胡乱幻想一通而已。随着年岁的递增,竟渐至怀疑:嗟来之食,食之则生,不食则死,我真的会选择死亡吗?就为了一点侮辱,赌气而自绝,是不是太不值得?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这不请自来的异端疑惑,实在是强烈的罪恶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逼迫我几乎像哈姆雷特那样,一定要弄清楚:生存,或者死亡!

我在《礼记》里找到了嗟来之食的故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举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不看倒明白,一看倒糊涂了。黔敖的一句“嗟!来食!”译成白话,相当于“喂!来吃!”并非什么侮辱之词呀。不知你姓甚名谁,唤一声“喂”恐怕于礼无损说得过去,顶多批评一下说话的语气急促僵硬了一些。一个行将饿死的人如此斤斤计较施舍人的语气,神经未免太过敏了吧!推测饿者必定是落魄的贵族文士,无知无识的草民是没有这份心高气傲的。黔敖或许看出了他的身份和脾气,便“从而谢焉”表示道歉,而他竟然囿于成见拒绝接受,“终不食而死”,就太固执,简直死要面子,令人难以置信了。“一箪食,一瓢饮”既非卖国作交换,也不是投敌以求荣,为何硬撑着活活饿死自己呢?若依此类推,莫非齐国饥民都得饿死不成?莫非战争中不幸沦为俘虏的——包括那些英雄豪杰革命志士——全都应该绝食以至身亡不可?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毛骨悚然,四肢寒颤,这、这、这、这太不人道了!



但几千年来,这灭绝人性的自虐教育却披着光荣传统的道德外衣,蒙骗愚弄了一代又一代国民,连聪明智慧的陶渊明也跟着起哄,在《有会而作》的诗篇里,为此写下“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的句子,表达他对不食嗟来之食的赞同。他挂印而去,弃了五斗米的俸禄,家道贫寒,但他屋前屋后有十余亩可耕地,还私自“开荒南野际”,又常有朋友接济,送酒送粮兼送肉,断不至于流落到像故事里的齐国饥者。

过去,人们总说朱自清是因为拒绝美帝国主义的救济粮饿死的,当作不食嗟来之食的现代版,大肆鼓吹民族气节。他受了饥饿,不领救济粮,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如今揭示出来的史实是:他家并未断炊,他的的确确死于疾病。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千年不遇的大饥荒来了。当时一些国家主动提出人道主义援助,可我们坚持饿要饿得有骨气,宁肯把裤腰带勒得绑绑紧,坚决不食嗟来之食,让成千上万的饥民被活生生地饿成了传统道德的标本。

原本“安贫乐道”的人们,无论碰上水灾、旱灾或者政策失策,若会自觉地拒绝嗟来之食,当然不可能揭竿而起杀富济贫,这就大大便宜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统治者,他们依旧歌舞升平,享受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我似乎明白了许多。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我想,生命就一次美好,活着才有诸般可能,哪怕忍辱负重,哪怕死里逃生,也没有理由自轻自贱、自绝于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