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聚课眼 剖析文心 ——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沈周霄
对学生学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课,往往是设计精巧、环节简约、目标合宜的课。而巧聚“课眼”,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眼分两种。一种是“天然”课眼,这类课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课文题目或文本中出现过的“字眼”或“句眼”,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等。另一种是“隐性”课眼,这类课眼更像是教学“支点”,是教学者为撑起课堂寻找的教学视角或文本支架,比如古诗文鉴赏时从意象到情脉的教学视角。
笔者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采用了后一种“课眼”。为了达成“把握诗词情感脉络,辨别词中表达的诗人人生境界”的学习目标,我从“形象”入手,设置了三个主问题,通过“潜入文字、因声求气、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和学生一起在文本中三入三出,把握了词中诗人的情脉,体会了苏轼的人生境界。
主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周瑜?
当学生们充满豪情地诵读完本词后,我从怀古诗,临古迹、写古事、怀古人的角度切入,直接和学生一起品鉴词的下片中“周瑜”的形象。
从“公瑾”一词,学生联系古代对人尊称时“常称其字而不直呼其名”的文学常识,是可以看出苏轼在写周瑜时,对周瑜是充满了景仰之情的。进而让学生赏读写周瑜的片段,品读是什么样的周瑜让作者如此景仰。
师:好!请你诵读写周瑜的片段,读出苏轼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生2:(诵读)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认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前半句应该读得飘逸一些,后半句应该读得快一些重一些。你知道为何如此吗?
生2:(摇头)
生3:强虏是指强大的敌军,灰飞烟灭,是极言胜利之轻易迅速。极写敌军之强、取胜之易,更衬托出周瑜面对强敌谈笑从容的胆略和气度。因此,“谈笑间”要读得飘逸显示其从容,“强虏”要重读显示敌军之强大,“灰飞烟灭”则要快读,显出取胜之迅速轻易,凸显周瑜之军事才能。
师:这位同学不简单,懂得把握文意,读出节奏。诵读,第一境界是音读,第二境界是意读,第三境界是情读。读准字音容易,要达到第二第三境界,则需要理解文意,体察形象,把握文字背后的诗人情意。
师: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位面对强敌,淡定从容、胆略过人的周瑜的形象。
师:“羽扇纶巾”,你还读出了怎样的周瑜形象?(注意语言的简练)
生4:风度儒雅。
师: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你读出了怎样的周瑜?
生5:少年英雄。
师:从哪看出?
生5:雄姿英发、初嫁。
师:如果说“羽扇纶巾到灰飞烟灭”一句是在写战场上胆略过人的周瑜;那么小乔初嫁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周瑜?
生6:爱情、婚姻的角度。
师:这里的周瑜能换成诸葛亮吗?
生6:不能,诸葛亮的夫人没有小乔美丽,这里以美人衬英雄。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比如“雄姿英发”中哪个字,可能和诸葛亮不太相衬?
生7:雄。
师: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妖是女字旁。可见,诸葛亮儒雅有余而雄健之气不足。苏轼在这里怀的不是像诸葛亮一样的谋士,更不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甚至不是如严子陵一般的名士,他景仰推崇的是周瑜,是一位雄士,英雄之士!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赤壁杰出人物那么多,他为何不写孔明,不写孙权,而写周瑜。因为,他想成为一个如周瑜一般功成名就、爱情美满的英雄啊!这几句,句句盛赞周瑜,句句在写自己,这也是怀古诗常见的手法,写古人之事,抒自己怀抱!——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的第一条情脉:“对功业的积极追求”。
通过潜入文本、咬文嚼字,事业和家庭都处于人生巅峰的周瑜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了。通过与谋士、隐士、名士的比较,逐渐凸显出周瑜“意气风发”、“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英雄之气跃然纸上。再加上师生反复诵读苏轼写周瑜的几处文字,诗词中“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心”,于字里行间蓬勃而出。课堂的第一部分,没有从传统的上片写景的部分来切入,而是直入要领,通过对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巧聚课眼,梳理出本词的第一条情感脉络。
主问题二:这是一个怎样的赤壁?
接着,品读上片赤壁写景片段,学生不难得出这是一个“雄奇、壮阔”的古赤壁战场,写赤壁的壮景就是为了衬托下片周瑜的英雄气概,抒发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但这样的理解还是滑行在诗词的表面上的,为了让学生深入诗人的灵魂深处,触及诗词的内核,我引入“真实黄州赤壁”之实景、“真实黄州赤壁非古战场”的历史、“真实的周瑜迎娶小乔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上并不一致”的史实,作为教学支架,深入“景物形象”这一课眼,梳理诗歌情脉。
师:然而真实的赤壁却是这样的——(展现PPT黄州赤壁真实面貌:小土丘、平静狭窄的江面)。请问赤壁明明是一个矮小的土丘,那里的江景也不壮阔,苏轼为何要把场景虚构得那么壮阔雄奇?
生12:壮景抒豪情。
师:对。古人写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是儒道,写文章往往含有政治目的、道德教化),而诗歌呢,古人说“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袒露心志的。所以,从诗歌中最容易读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诗人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师:然而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时小乔已嫁给周瑜十年之久,而非初嫁!你来说下,作者嫁接历史片段的目的是?
生13:在周瑜事业巅峰上在加以爱情的美满,衬托出周瑜的英雄得志。
师:对,这里是正衬。然而真实的黄州赤壁,连苏轼也知道并非赤壁之战古战场。从上片哪三个字可看出?
众:“人道是”。
师:是啊。大家齐读PPT——
众:假江山、假赤壁、假历史;真英雄、真功业、真性情!
师:江山越壮阔,英雄越伟岸;赤壁越风流,英雄越豪杰;美人越娇美,英雄越多情!
这样的教学支点设计,让学生深入体会了“诗言志”的传统——用虚构的外在世界写真实的内心世界。
主问题三: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极写周瑜之英雄和得意,不惜通过虚构的手段将周瑜推上人生的巅峰,这又是为何呢?作者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怀有没有实现呢?继而通过对文心“多情”的剖析,让学生深入体会苏轼的“真性情”,进而读出诗人在词中的两次逆境突围和三重人生境界。
师:大家读得很有气势。请问,学到这里,你觉得“多情应笑我”中的“多情”含有哪些情?
生14:功业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生15:爱情。家庭幸福,赢得美人心。
师:是啊。苏轼,是一个用情至深的人。有一首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中最后几句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料得年年肠断处——”
众:明月夜,短松冈。
师:苏轼,在他发妻王弗死后,在短松冈上种下了三万株松树,以寄托对亡妻的思念。可谓,至情至性!鲁迅先生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豪杰,真英雄,反倒是多情的呢!
师:老师还觉得啊,苏轼不仅对爱人用情至深,对国家也是很有感情的。这里的“多情”呢?还有一种“家国情”。你看赤壁之战时,曹操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是谁啊?
众:孙权!
师:对。能被曹操如此欣赏的人,可见也是个非凡的英雄,但为何苏轼不写对孙权的向往?沈老师以为孙权的身份是君主,而周瑜的身份是能臣。苏轼,选择周瑜,应该是把自己放在臣子的角度,他的这份建功立业,应当是为国家效力的功业。因此,这份情老师以为还有“家国情”。在《南康望湖亭》一诗中,他曾也过“许国心犹在”之句,就是明证。(板书: 多情 功业情、儿女情、家国情)
……
师:是啊!一生“早生华发”,背后有多么深沉的人生伤痛啊!“多情应笑我”,原来不是“多情”笑我,而是“笑我”“多情”啊!你看,这里体现了诗歌语言三大特点“省略”“倒装”“凝练”中的哪一个特点?
众:倒装!
师:我们看PPT,老师来填前半句,你来填后半句!还原到900多年前的那个赤壁,体验苏轼的人生伤痛!
师:我的发妻离我而去了——
生16:可能再也无法找到这么美满的爱情了,真是可笑啊!
师:我被君主贬谪了——
生17:可能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了,真是可笑啊!
师:我人在中年,但却早生华发啊——
生18:年华老去,可能再也无法忠君报国了,真是可笑啊!
师:是啊。作为英雄,本该实现的爱情梦、功业梦、家国梦,在不堪的现实面前,竟然变得如此荒唐可笑!梦想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一一破碎,真是可笑啊!这“笑”是诗人失意的苦笑,也是诗人宽解失意的“自嘲”。——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第二条情脉:“无法突围现实困境的感伤。”
……
师:那么,苏轼最后有没有沉浸在“人生伤感”中不能自拔呢?
众:没有。
师:何以见得?你说——
生19:人生如梦,我觉得苏轼把人生看作一场梦,而梦是虚幻的、空的,这样他就把人生的苦难和坎坷看开了。
师:是啊。人生如梦,这很像佛家的四大皆空的思想。其实,不仅人生的苦难是梦,人生的辉煌又何尝不是梦一场呢;不仅苏轼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似梦,志得意满的周瑜不也是如梦一般被江水淘尽了吗?其实,大江东去,淘尽的又何止是周瑜一人,千古英雄的功业、风流、才华都如梦一般,被历史的江水,时间的长河淘去了啊!
师:我们回读“大江东去”至“千古风流人物”,读出风流背后的伤感与沧桑!
众:(美读)
师:是啊!人生如梦,这不是我苏轼一个人的悲伤,这是“千古同悲”啊!于是,在这明月之夜,赤壁之下,苏轼举起酒杯,把杯中之酒洒向江面,祭奠这永恒的江月,永恒的自然。短暂的生命尺度,逼仄的人生苦楚,就在这永恒的宇宙时空中得以宽慰和消解。从如梦的人生,走向自然的山水。这更像是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
师:结尾一句,哪一个字,可以解释为洒酒祭奠?
众:酹。(板书:千古同悲 江月永恒)
师:——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本词的第三条情脉:“用佛道思想,苏轼实现了对现实伤痛的超越。”
通过对周瑜、赤壁、苏轼三重形象的把握,师生共同探寻到本词的三条情脉,根据对情脉的梳理,学生不难得出,苏轼在词中表现出的面对逆境的三种人生境界:追求、伤感、超越。(板书:怀古伤今——追求、伤感、超越)
收束课堂,拓展儒道佛的苏轼。引入苏轼的《定风波》和他历典八州四度被贬的经历,联系当今社会所谓超脱旷达的“佛系青年”,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旷达和超脱。
师:出佛入道,不忘儒心。真正的超脱,不是无为,而是尽力有所作为。什么叫功业?对世界,对人类有功劳,对大家有利益,这叫功业;什么叫智慧?在能有所为时,尽力有所作为,实在无法作为时,也不要绝望,最好像苏轼那样用佛道等思想平衡自己的内心,在绝望处走出风景,黑暗里向往光明。
师:你说,现代社会那些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打着随遇而安旗号的所谓“佛系青年”,是真正的超脱吗?
生28:不是。他们对随遇而安的理解还停留在低层次。
师:是的。随遇而安不是懒惰无为的借口,不是在逆境面前退缩的理由,随遇而安是一剂心药,让我们在失望中不至于绝望,在绝望中不至于失去希望。而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人,积极进取,为国为民,才是人生的主流。生命,当如周郎般雄姿英发;当如苏轼般浩瀚斑斓;而不要在尚且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对人生积极意义的追求。
最后,师生再次诵读全词,读出苏轼的豪情、伤情,和真性情!
从这一课例可以看出,使学生学力得到发展的课堂,不是老师完全无为随机生成的课堂,也不是亦步亦趋完全预设的课堂,而是课前精心设计、课中生成激发,师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
本课笔者从“词中人”“词中景”“作词人”这三处形象入手设置课眼,批文入里,把握文字背后的情感脉络。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这首古诗词上,同样也可以用在许多其他古诗词上。
“意象”与“情脉”,恰恰是古代诗人写诗作词时精心锤打之处,懂得从课眼入手,提纲挈领,也是古典诗歌文本阅读的一种范式。
诗词虽短,凝聚着词人丰富的人生境界;课眼虽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目全张。
巧聚课眼,剖析文心。小课眼,实乃发展学力的大智慧。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