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白首卧松云当日推文专题

《史记》的“利欲观”——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黄杨树

(一)人不可见利而忘义

司马迁是不反对追求财富的,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只有追求财富,才能创造财富,才能国富民强。但是,他又提出追名逐利一定要有个度,要适可而止,反对利欲熏心,贪婪成性。他说——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利”的危害——“利”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他同时指出,一个国家上自天子,下到普通百姓,不以道取利,不以度获利,其危害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孔子一直很少谈“利”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误导人们,从而让本来已经逐利成风的社会更加为“利”而疯狂。
司马迁尤其反对背信弃义的行为。楚汉战争期间,蒯通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但是,韩信认为——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汉王刘邦对我太好了,让我坐他的车,穿他的衣服,吃他吃的食物,从未把我当外人看。这样的人我怎么能背叛他?

韩信本来没有什么名气,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将领。但萧何看好他,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力劝刘邦一定要以非常之礼对待韩信。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以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历史证明,刘邦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个英主。而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也是栋梁。韩信择良主,刘邦得良将,可谓风云际会。刘邦对韩信,远不是燕太子丹对荆轲可比。韩信对刘邦不离不弃,有报恩的成分,也就是荆轲“士死知己”的意思,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韩信觉得人不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二)天上不能掉馅饼

秦国派大军攻打韩国,打到了上党附近,眼看着国家重镇上党郡已经不保,郡守冯亭心急如焚。他对秦国恨之入骨,不甘心把这么好的城邑拱手于秦。于是,冯亭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举动——他要把上党郡大小十七个城邑打包献给赵国。这样一来,秦国再想攻打上党,就等于向赵国开战。而赵国为自己的上党而战,自然是不遗余力。虽然失去了城邑,但是能够有强大的赵国与秦为敌,为韩报仇,不也是十分快意的事吗?
冯亭的使者很快来到赵都,他对赵孝成王说:“秦国攻打我们,攻势很猛,我们的上党恐怕保不住了。但是上党的百姓都憎恨秦国,宁死也不想当秦国的奴隶。韩赵两国是邻居,大家相处得很好,上党人都想归附赵国,现在我们郡守愿意顺应民意把上党郡献给大王,不知您意下如何?”赵王一听,不禁大喜。就在三天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金玉如山般堆在他面前,占卜的官还说这不是好兆头。现在看看,好事是不是来了。平白无故得到十七座城邑,还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吗?
赵王的大臣平阳君赵豹却给赵王泼了一瓢冷水,他说——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怎么讲?平白无故得到重利,这不是好事,圣人不为也!但赵王却信心满满。他说:“我在危难的时候替韩国解了围,韩国人都会感恩戴德,这怎么能说我无故得到别人的好处呢?”
赵豹分析:“秦国下大力气隔断了上党与外界的救援,上党已是秦国囊中之物,你这样一插手,不是横刀夺爱吗?而且,上党,秦国志在必得,这是明摆着的事。我们收了韩国的‘大礼’,秦国视我们为仇敌,这样我们不是要首当其冲吗?”赵豹认为秦国为了夺取上党已经下了血本,它不可能让赵国坐收渔利。况且,冯亭献上党,本身就想嫁祸于赵,所以说上党这份“大礼”收不得,收了必然会为赵国带来灾祸。
可是,赵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包”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劝。他认为,赵国发动百万大军南征北战,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却没有得到一座城池。现在一下子收到十七座城邑,“此大利也”。于是,他派平原君赵胜与冯亭搞了一个受城仪式,派兵占领了上党。不久,赵孝成王免了廉颇之职代之以赵括。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秦,结果四十余万赵卒被活埋,赵王贪上党之利,终酿“长平之祸”。

司马迁认为,“利”是一把双刃剑,无故获利,可能变成祸害,“长平之祸”就是最好的明证。上党是块“肥肉”,可它同时也是冯亭下的一个“诱饵”。因为贪小便宜,赵国吃了大亏。俗话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好处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而“利”应该是正当付出后得到的正常回报,切忌贪图无故之利。

(三)知足者常乐

在“财富观”里,司马迁曾经说过:“富者,人之情性”。那是侧重从创业与经营的角度讲的,在经营活动中,人们为自己积累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本篇则侧重于从单纯的追求私利角度讲的。其实,跟追求财富一样,逐利也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司马迁借蔡泽之口提出这样的观点——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在利欲而前,有时候人会变得弱智。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赵孝成王。而一代名相范睢也是如此。当年,范睢入秦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穰侯魏冉让位,可是若干年后,身居高位的他并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他不得不靠蔡泽苦口婆心、入情入理的劝说,才有所醒悟。正所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意思是人人有欲望,也在不断地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欲望,但是,如果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欲壑难添,那么,就有可能失去已实现的欲望,体会不到欲望实现的快乐;如果已经拥有了很多,却总感觉还不够,总想拥有更多,那么,即使已经拥有的东西也可能失去。人们常说,要知足常乐、人心不足蛇吞相,就是这个道理。
“欲”,可以理解为理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才叫理想,而就算是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实现,那只能叫“空想”。欲望过高,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虚无、邈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欲”也就不成其欲了。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有“欲”,但“欲”不可过高,不可贪得无厌。要正确看待得与失,珍惜已经的拥有,做到适可而止。
对于范睢来说,以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功业盖世,其欲已足,其有已丰。此时,如果还不知足、不知止,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物极必反、泰极否来,只能是“亢龙有悔”了。
蔡泽是怎么说服范睢的呢?蔡泽一见范睢面便单刀直入、毫不避讳地说:“范先生,我看您现在很危险,如果不早做打算,恐怕有性命之忧!”范睢不以为然,反问道:“何以知?”你凭什么这么说呢?蔡泽不紧不慢地说:“当今主上在亲近功臣方面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你的功劳以及受宠的程度又比不上商君、白起、吴起和文种,但是你的爵禄却显赫贵盛,你家庭的财富远远超过商君、白起、吴起和文种。他们四个人的下场你是知道的,现在你却不以他们为戒,难道不是要大难临头了吗?”
蔡泽进一步阐述商君、白起、吴起、文种四人的功绩,尤其突出他们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得出结论,他们四个人都是因为功成身不退,最后大祸加身的。
蔡泽接着又引用《书》中的名言“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劝谏范睢:“您为什么不趁功成名就之时归还相印、退隐山泽之中,让更贤能的人接你的班呢?那样,您可以拥有伯夷那样的廉名,永久保持应侯之位,世代称孤道寡。还可以享有许由、延陵季子那样的让贤之名,享受赤松子那样的长寿。《易》上说,亢龙有悔,就是教训那些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进不能退的人,希望你三思而后行啊!”于是,范睢听信了蔡泽的劝告,退出政坛,明哲保身。
另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到楚国游说楚王时曾经说:“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其中前半句可以为“成功之下,不可久处”注解。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出自《逸周书》。人在成功的时候,一方面分功受赏、提拔升职,一方面也极易滋生忘乎所以、骄傲自大的情绪。前者必为上司所忌,后者则树敌于同仁。其结果只能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所以圣贤有言提醒后来者,要学会激流勇退,而莫要等到穷途末路时再思回返。这样,人在事业最风光的时候及时转型、转向,让自己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只要执着追求,又会达到一个高峰。在这种起伏转折中,生命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而同时又避免了来自外界与内心的风险。
当然,一个人在事业的鼎盛时期,往往会滋生更大的欲望,也就是“欲而不知足”,因此,他很难做到激流勇退。这也正是许多功成名就的人最后身败名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生命过程中,要懂得知足,学会放弃,学会止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