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初遇
三年前那个有点热的秋天,独自一人背起行囊,坐着火车去往大学,踏上了追梦的旅程,从秦岭腹地到湘江之滨,来到了传说中的湘潭大学。当初填报这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分数限制,去不了985211;二是因为这儿的数学专业;三是在报志愿参考书上多看了这一眼。就这样,似乎被各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走过毛主席的铜像,走进了三拱门,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回想刚进校时的点点滴滴,各种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好像还没有过多久,记忆还是很清晰的,可能跟自己平时心细还有记忆力比较好有关吧。进入大学的第一天,便解锁了一个成就--当班长,辅导员话音刚落就立刻高高举起右手,之后的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了,也很快同全班同学打成了一片,之后一年的经历告诉我,这一波真的很赚,大学里做的那么多事,也是从当班长开始的。之后几天便在辅导员的指引下参加各种开学教育类的活动,对,还有体检,为了抽血还不能吃饭,那天硬是饿着肚子搬了一上午书,算是第一个历练吧,之后看到其他人搬书也会想到当初全班男生空腹扛着书在校园转悠的场景,印象真的太深了。
至于班级的管理、班委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等等,确实有一些自己的体会,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是共性的,前人遇到过,后人也会遇到,这就是人性所决定的,人的一些共性以及集体的一些共性。当然,处理方法可能就因具体情况而异了,经验这种东西只是当事人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处理那件事的具体方法,时过境迁,之后虽说是类似的问题,但时间和空间必定是不同的,最主要的,一代新人胜旧人,大家的思维观念都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更何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简单写一些自己的感悟,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确实很困难,以至于我至今都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是一只在试试看的层次。大家经历了12年严苛的要求,到了大学谁都想追求自由的,用化学语言来说,这肯定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增强凝聚力,最主要的可能是培养大家的感情吧,开始一起多玩玩,多组织几个集体活动,最开始多多交流,感情自然就培养起来了。再者呢,多组织点主题班会、少来点例行班会,让班上每个同学都有说话的机会,尤其是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讲的多了,大家相互之间自然会更加了解,更熟了。班委还有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扮演班级同学与学院间的桥梁这个角色,上传下达各种通知等等,尤其是需要班级同学参与的一些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使用,站在自己班级的角度跟同学说这些事,让大家有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肯定就更愿意配合了。大学大家一般都是以寝室为行动单位,这时,寝室长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操作,那就看具体情况怎样咯。毕竟刚刚写的这一段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不具有任何代表性,一笑而过就好。
对了,今天有位朋友跟我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一字不落引用过来
我就从自身感受说一下。谈到大学,不得不谈两个方面——生活和功利。一、生活方面:大学丰富的环境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热衷谈情说爱,有的人通宵达旦,有的人热衷社交关系,有的人做一个“孤独”的学霸。这些生活状态本无好坏之分,因为好于坏的标准都是人定的。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标准作为评判,那就是——人的自然性。情爱、玩乐、学习都合理,但是过度就不好。学霸的生活状态也不好。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的体验,大学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而已。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活过的自然就好。但是“自然”二字实在太难。 二、功利:谈到功利不得不谈人才、英雄。有一天孙中山的手下问他有什么专长,他说他除了领导别人以外好像没什么专长。所以,我认为,人的才能先天近乎决定了,后天的教育是对这种才能的发掘。所以,“羡慕”别人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发掘自己的才能才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天才能。 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空洞的讨论本就没有多大意义,我还是应该尽量克制
不知不觉已深夜,明天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