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当第一,我只想做回我自己(一)
我不想当第一,我只想做回我自己(一)
“尽管这个世界并没有明目张胆地恐吓我们,但现代生活的速度、节奏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干扰绝不亚于一场精神攻击,只是我们很难认识到这一点。有时生活似乎太复杂、太缺乏人性,以至于我们看不清什么最重要。”
--- 马特.海格 《焦虑星球笔记》
1、全世界都在对你说,“你得争第一”
大约一周前,微信读书APP上有位前同事关注了我。很开心,于是果断互关。然后微信读书开始为我俩排名。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但是没多想。
第二天一位高中老同学又关注了我,继续开心互关。然后微信读书开始为我们三个排名。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下意识的查看自己的排名。看到其它两位比我读书时间长就开始着急, “他们不工作、不睡觉的吗?为啥能读那么久的书?”这样的想法开始骚扰我的大脑,然后想着我得多读一会不要做最后一名。从这个时候起,焦虑小苗苗就发芽了。
奇怪的是,我虽然这样想,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是这样想的。直到第三天打开这个APP读书时又看到了自动排名,才突然意识到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太气人了!于是赶紧在APP里取消了对这两位朋友的关注,排名数据消失了,世界又恢复了安静。
然额,就在点击取关的瞬间,脑子里有个声音响起,“小心啊!你取关就会丢了朋友!” 骗子!这种想法是个无耻的骗子!我一脚踩死了刚发芽的“焦虑小苗苗”。
现在我终于又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读书了。有时间就多读一会,没时间就少读一会。偶尔会看一眼关注我的朋友们都在读什么书,然后继续读自己的。
2014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在《快公司》杂志中这样写道-- 产品的利益往往离不开“心理因素”。 “恐惧、不安、犹疑往往是企业和机构百试不爽的法宝,他们毫无愧色地利用这类情绪,迫使消费者停下来思考,继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三种情绪的威力太大了,只要利用得当,轻松秒杀竞争对手不是问题”。
你们不觉得吗?这种陷阱太多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想要不焦虑,简直是太难了!
2、没有别人好,是件丢人的事吗?
我有一次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关于前同事的新闻报道。我一位前同事,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黑客上了某知名杂事的封面。转发她的报道,主要是替她高兴,同时也为曾经和这么厉害的人做同事而感到脸上有光。
然后这个转发被一位焦友看到,评论中他给了我好几个哭脸,说你们都这么优秀blabla......我意识到他可能是看了报道产生了自卑心理,赶紧私信解释了一下。我说我这个同事当年可是他们家乡的高考状元,确实是天生聪慧,才华横溢,一般人比不了,而我当年就是个文职人员而已......好一顿安慰才让他恢复平静。
我能体会这位焦友的心理。这样的自叹不如、自卑心理我之前也有过。我们特别怕比不上别人。只要感觉不如别人,哪怕是一件极小的小事都能让我们瞬间心理崩塌。
3、不全是我们的错
焦虑状态中的人是有他神经活动类型的敏感性、人格心理方面的焦虑易感性,但是这个大环境的扭曲也是有目共睹的。
1991年,国内心理学界的李心天老师提出了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四大类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是这样描述的--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
学到这时,我在线上跟班主任提了个问题,“如果社会的要求是病态的,比如996这种,那么受不了996就是不适应社会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异常的么?”
有位焦友跟我说过,他之前去面试一份工作,因为要每天工作12小时就拒绝了。人力资源的姐姐追问他为什么不来?当得知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时,轻描淡写的对他说,“现在都这样啊!”
所以,因为“现在都这样”,就是正常的吗?
那些适应社会要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人,就是身心健康的人么?
如果病态是整个社会的样子呢?
如果不健康的行为成了主流呢?
如果你的老板就是个心理变态的人呢?
......
那么活成什么样才叫“适应社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