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爱智哲学论坛第十期热议“心理机制与当代生活”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徽大学

本网讯(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王意 杨王颍 钟正浩)12月16日下午,爱智哲学论坛第十期活动在哲学系多功能厅举行。此次论坛以“心理机制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由哲学系蒋文明博士和张茗博士主讲,杨志新副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出席活动,论坛由赵闪老师主持。来自哲学系、文学院、社会与政治学院的老师同学参加了论坛。

师生在爱智哲学论坛上热议“心理机制与当代生活”

蒋文明以“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研究”为主题,从道德伪善的角度入手解释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的现象。道德伪善是指人们所宣称的道德水平与实际行为的分离。最初,Batson的三个道德实验证明了道德伪善的存在及其背后的机制。受Batson实验的启发,同时针对其研究范式的不足,蒋文明在实验中考虑了被试者的人际距离,并且增加了公平认知相关问题的问卷测试。结果显示: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关系不大,而且观察到的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身利益因素。这个实验为现实中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张茗以“情绪调节的机制与策略”为主题。她从“什么是情绪”入手,介绍了情绪的适应性,提出情绪调节的目标是与情绪共存。她用一张大树图片形象地表达了人格、动机与情绪的关系以及情绪的重要意义。她说:“情绪就像树上的树叶,我们可以‘一叶知秋’,但千万不要‘一叶障目’。”情绪调节包括低水平的自动化调节与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情绪的增强与减弱,既针对消极情绪,也针对积极情绪。张茗主要介绍了James Cross的情态模型,它包括情境选择、情境控制、注意调度、认知改变、反应调节这几个方面。其中,情境选择主要在于人们对情绪的预期;情境控制的益处不在于结果,更在于改变的过程;而反应调节属于发生情绪后的措施。

杨志新对两位主讲人的报告做了点评。他指出:“此次介绍的情绪调节机制与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和见解,符合心理学研究的传统。”关于“道德伪善”,他认为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心理学与哲学的交叉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想法。

随后,在场师生就论坛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具体问题涉及道德伪善研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发以及怎样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