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打回去",不如给孩子不被欺负的强大气场

2023-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活水江河

孩子被打怎么办?这其实一直都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有的家长主张不打回去,因为打人不好;也有家长认为就是要打回去,孩子绝对不能吃亏。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应该在很多文章中获得了以下解决方法:

先观察,家长不要过早介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告诉孩子勇敢说“不”,拒绝那些不合理的、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

孩子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寻求周边成年人的帮助,如老师、家长。

告诉孩子,如果发生了难过的事,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如果孩子说了自己的困境,家长要重视和理解,并及时帮孩子解决问题。

这些方法都很实用也没有错。可是今天我想在这里补充一点:如果是1岁以下的宝宝发生肢体冲突,家长其实不需要纠结于要不要还手,这时候的宝宝正是探索世界的时候,他们一切抓、掐、拧、踢、打等小动作,都是在打开世界的大门呢,父母如果想缓解冲突,只要把宝宝抱离现场、将宝宝们进行隔离就可以了;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偶尔被打,开篇提供的常见方法就足够用。可如果被打是经常性的,家长就要予以足够的警惕了,这可不是个小事儿。

有研究发现,在幼儿的社交中,长期处于挨打、被排挤、被大家讽刺的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形成低自尊、没自信、过度顺从没主见、应激障碍(持续反复遭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个体,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使身处安全环境,他们仍会反复体验到各种负面情绪)等性格缺陷,而越是这样的性格,越容易在上学以后遭遇“霸凌”,在社交中“被欺负”,越被欺负性格越软弱,周而复始,就出现了恶性循环。

这种片面教唆孩子打回去的方式不仅不提倡,甚至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说:“那就告诉孩子,只要挨打就打回去啊!”如果打人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也不需要法律了。

“以暴制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总是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他们往往会认为别人的攻击都是故意的,这会导致他们受到侵犯就会非常生气,也没有办法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是直接反击,变本加厉的是,由于他的报复性行为,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很可能也会批评他,认为他不对,这就会更强化关于“他们都对我不好”的认知,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见”。

敌意归因偏见是一个不常在生活中出现的词,但它一旦纠缠上了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会比这个词本身带来的影响大得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2012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发生了一起影响极大的小学校园枪击案,20名儿童和6名成人在案中丧生,而这个夺走26条生命的杀手,只是一个叫亚当的年轻人。案发后,心理学家们对亚当进行过心理评估,他们认为,亚当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人际交往方面受挫,感觉人们似乎都不能理解自己,不喜欢自己,于是容易感到孤单。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可能会对同伴产生敌意,也可能将敌意投射到那个年龄段的其他孩子身上,或者哪个没有耐心陪伴他的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师等。后来经过调查,亚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与小时候的暴力环境都有紧密的联系。

这个例子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孤僻、冷漠、有社交障碍呢?

并不是告诉孩子打回去,孩子就一定打得回去。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被打后,家长告诉他“下次谁打你你就打回去”。于是之后再被打时,小男孩硬气地打了回去,可是无奈打人的孩子过于强壮,又把小男孩打了一次。小男孩没有再继续还手了,因为他知道,不管他还手多少次,都是无用功,反而会被变本加厉打得更惨!试问,这样的家长真的是在帮孩子么?

说到这儿,家长们是不是有点儿“蒙圈”?教孩子还手害怕孩子内心不阳光,不还手又怕孩子一直被欺负,到底孩子被打了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其实,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不应该由家长来判断和决定,更不能教唆孩子一定要“打回去”,因为打不打回去,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被欺负的问题。我们从诸多的幼儿园或校园霸凌的事件中可以总结出,经常被欺负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沉默寡言、身体弱小、身体有缺陷等特征,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家长首先把要不要打回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其次赋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气和力量,帮助他们成为内心和身体都强大、拥有不被欺负气场的人,这才是真正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被打的关键。具体怎么做呢?

培养自信心。家长需要多给予孩子一些关注、理解,并且认同孩子的优点,比如孩子喜欢唱歌,可以夸他歌唱得好听,孩子喜欢踢球,可以夸他射门很精彩。父母的夸奖,是孩子自信心最根本的来源。

带孩子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多陪孩子做一些体育运动,多做一些亲子游戏,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更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不让“打不过”成为孩子不敢打回去的心理门槛,这也是我们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孩子爱的力量。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不管发生什么,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向我们寻求帮助。

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日常生活中,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家长要坚守自己的原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宝宝,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利伤害自己。

教孩子化敌为友的方法。帮孩子变强,并不是要他真正的打回去,而是希望他在社交中能够平等地和其他小伙伴做朋友。

冲突构成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身为父母,我们应相信孩子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给予孩子打回去的勇气和资本。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不被人欺负是一种气场。打回去,不是教唆孩子锱铢必较、以暴制暴,而是帮助他们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