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改变我的人生态度
专业改变我的人生态度
-----我的2016
大部分时候自己都是业余的:有些事情,你不去经历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业余,甚至是连打酱油的资格都称不上,就像你在高速路旁边走人家在高速上疾驰,就像投资有头寸和没头寸、大头寸和小头寸等的区别。你也永远无法明白每项活动后面都能找到一群人,比你有天赋又比你勤奋,而你若不去参与,你就只能感叹别人的专业和牛,然后在微信群里跟风复制粘贴点赞、在朋友圈点赞然后收到一堆同样人群的点赞提醒,或许是在一次次跟风点赞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该只动手指滑动手机屏幕,而是应该同被膜拜的牛人一样,坚持迈开腿,挥洒自己的汗水或者是打开一本本满含思想的书籍一页页的吸收进自己表达欠缺、思想贫瘠的大脑。
很多时候回顾也只是回顾:每年到元旦或者春节前,以前都会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历程,感情、生活或者是工作学习,然后继续该咋么样还是怎么样过,如多年前马云在《赢在中国》这档停播的创业节目中所讲“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自己从记忆中的高中开始写计划、执行计划,算是计划的受益者,但由于执行的不到位,的确也没有如愿成为很多书里面写的牛人,连同龄人中的优秀都差好几条街,不禁继续深思。或许就是源于上述的所谓业余,以为一个月看了一本书一年看了10本就是喜欢读书,然后陶醉于自我介绍时喜欢看书这个兴趣爱好里;或许源于自己一周能跑一次步,一次在操场跑五六圈气喘吁吁就觉得是爱好跑步,殊不知身边的身影在你慢慢溜达的时候晃过了不知道多少次;或许源于自己每天能加班半小时,就觉得自己在很努力的工作,殊不知跟你同年入行的小伙伴每天自我加班到凌晨,而你以为忙了一天晚上就该葛优躺在沙发上滑动屏幕,然后看到小伙伴发着总结到群里,你默默的复制粘贴手动点赞或者说一句XX牛逼,然后开始焦虑的睡眠。
刻意的结果导向才能专业:犹记得自己当年高中的时候,为了努力学好解析几何,半夜睡不着,然后凌晨2点多拿着辅导书在楼道看书,只为了能够提前预习不被笑话,源于当时简单又单纯的觉得智商不如别人应该拉长学习时间;记得每次春节或者国庆放长假,自己总是会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因为每次长假后都会有摸底考试,源于当时简单的觉得大家在假期会花时间玩,而我若是学习的话,一来自己不会忘,二来还可以学到新的习题,所以每次这样的摸底考试我都能考的很好,但没有总结其中心理优势所做的贡献。
上班后,自主的时间多少了,考核的标准不是分数了,我心中的那杆秤不在是标准的了,有人上班上网有人上班看专业报告也有人上班就无所事事,自己也陷入了很多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的事情中,回头看来,的确幼稚的可以,因为社会只看结果不看你过程,这既是小品中宣扬的大人只看利益。在这种只求过程的自我陶醉中惊醒是2013年遇到同在考CFA的媳妇,她虽然不看各种书,甚至不锻炼身体,甚至每天下班后或者周末都去单位,只为了看书考CFA,我在分析对比这种行为后觉得,这是我跟很多人身上存在差距的地方,我会为了看CFA书学到知识而自我陶醉,但其实第一次考试结果就是对我这种自我陶醉的当头棒喝,让我惊醒,我得开始注重结果了。
之后的我,每件事情会给自己一个预定的目标结果。比如去策略会,会用框架思维,把策略记录在自己电脑上形成电子版以便随时调阅;比如读书,会逼自己写读书笔记,形式有word有ppt有思维导图,我思故我读,追求阅读的效果;比如健身,不会想跑多远就多远,会规定好自己每周每月跑量;比如工作,不会再拖拖拉拉,而是会撸起袖子立马干,想好了就做好。
关于健身
健身舒适区:之前的自己,进入大学起,就开始注意锻炼身体。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自己从高中看卡耐基的书所知,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一方面源于自己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模仿冲动(看到早上操场有人跑步)。但如上面自己的描述,每周最多去跑一两次,一次一两公里,自我陶醉的满足。这种阶段一直持续到我工作后的第二年,2013年,那时候因业务认识的小伙伴,也喜欢跑步,跟我说每次能跑半小时能跑5公里,非常羡慕,那会的我有点被触动了,然后在2013年,我的跑量,终于绕着公园这样的大圈跑突破到了5公里,虽然5公里对自己身体来说肯定没问题,最重要的是意识上的突破和接受。
走出舒适区:之后的2013-2016年上半年,我的跑量最高定在了10-15公里,或许又需要一个刺激吧,10公里是因为奥森最长在10公里,每次跑完一圈心里的那个我又会说这次就这样吧,然后每次都是十公里,倒是速度从之前的60分钟进步到了50分钟,这或许又是一次心里舒适区的安慰吧。
第二次突破算是在2016年了,朋友圈慢慢的出现了一些认识的同业或者朋友在马拉松的刷屏,这又一次触动到了自己心里的舒适区,然后自己平时加大跑步密度和跑步的长度,最多可以继续坚持在20公里以上,这算是突破心里舒适区后的极限吧,因为没有任何马拉松的经验和成绩,所以北马报名直接被刷,临近北马的时候,自己还是想去跟着大家在圈外跑一跑,即使就半路我也可以坐地铁回来不是。但由于自己的拖延症,在北马前一天晚上并没有做任何准备,那会正好媳妇还在月子期,每天我也五六点就起来了,北马那天早上,跟媳妇说,今天北马,我去看看吧,因为不敢说去跑,然后洗漱了下没吃早饭就出发了,到达起点后发现已经开始了,然后自己就在外围开始跑到后来跟上大部队,到缺口处跟进了大部队,然后10公里20公里一步步的突破自己,20公里还创了自己的最好成绩1小时50分钟,到后来的30公里35公里,后面的每一公里都特别难,从小体力不错的自己体力的确不是难事,但在35公里后的脚踝还是痛,到后来基本靠一颠一颠的达到终点,成绩是5小时2分,算是在30岁之前对自己的跑步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和开始。
回忆种种:这次北马,逐渐领悟了一些道理,也明白了人生是场马拉松的道理。没有任何训练经历的人对这句话理解更深了,从10公里开始大腿的酸痛,到20都公里腰的酸痛,到30多公里小腿的酸痛和关节的酸痛,最后到刺骨的疼,人生的每个阶段或许都会经历各种痛处,需要我们调节好节奏,才能避免这种酸痛不对身体造成伤害,才能避免人生的一些痛楚不对人生的阶段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人生像是一场马拉松,只要你按照自己的配速在跑,你总是会超越很多同行的人,很多更牛的人也最终会超越你,有的人在半途停下来休息会,有的人会在半途去个洗手间,有的人在半途中止了跑步退出了比赛,有的人能高速一直到终点,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家说,跑步最无聊了,不如篮球足球那样的群体运动有挑战性和,对于现在各种圈子来说,足球篮球更容易让你进入这个圈子;不如大家一起打游戏那样有趣味性,的确,跑步就是简单的重复,三步一呼吸或者四步一呼吸,那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身体来调节,人生就像跑步,就是简单工作和简单生活的重复,我想,热爱跑步的人,绝对能甘于寂寞,不会抱怨临时的痛苦,因为他看重的是未来看不到的那条路,看重的是在那条路他能走多远,而不是在路上停下来格跟你扯皮。
关于未来:北马之后,我的跑步和健身实施的更加有成效了,体重也在四个月内降了10斤,减掉了近三年偷偷长起来的肉。我想,对于2017及以后的自己,跑步将继续融入到我的生命中,永远在路上,希望今年能跑满2017公里!算是自己的一个大目标了,因为即使目标分解后每周得40公里。
关于读书
阅读的舒适区:还是像前述的,自己停留在爱好读书这个兴趣爱好的舒适区,多年来并没有突破过,从大一开始在图书馆,完成自己课程作业之余,看了那会图书馆所有关于普京的传记,看了《平凡的世界》,看了《孙正义传》,看了比尔盖茨,然后之后看了几本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那会的暑假还去了南京新街口的新华书店,那会淘宝刚开始不久就有免费开店的介绍书籍,那会马云的演讲还没那么流行,那会比尔盖茨还是世界首富。四年的工科生涯,屈指可数的几本书,实属虚度光阴,缺乏执行力。
研究生奔跑于上课和实习,看的书就是每周导师布置的读书会的书了,那会还会抱怨老师,竟然一周要读一本书还要写读书笔记。但这么多年过去,还得感激老师那会得督促。其实这其中蕴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跟随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尤其是比自己年长一辈的人和同辈中的佼佼者,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回头想想,自己原本在研究生期间就可以培养一周一书的习惯的,但后来的中止一方面是源于就业的压力,不允许花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上(但现在想想,其实是借口,因为那会还是有很多时间在上网和打牌聊天上),一方面是源于那会兴趣爱好的确比较少,阅读面也窄。
走出舒适区:工作后,经济压力变小了,上班接触的专业知识可以下班有时间买书阅读,渐渐的从专业书籍到一些所谓的经典和畅销书,慢慢的走向了阅读的正规,由开始的一个月一本,到一个月两本,到2015年的一个月三本和2016年的一个月四本,这其中一周一书的突破得源于在和君商学院的一年,在和君从2015年10月开始坚持一周一书,2016年5月份毕业后,一周一书群里坚持的人少了,但自己还在默默的坚持,到了2016年底,回头看看自己的阅读记录表,着实也算是坚持了整整一年。
这一年,我了解了王阳明心学,了解了乌合之众的群体无意识心态,了解了金字塔原理和结构思考力的思考和表达,了解了思维导图的奥妙,了解了创新和创业的艰辛,了解了王阳明心学在日本稻盛和夫手中的运用。这一年的读书,有在元旦从丈母娘家回来在高铁上阅读,有春节来回家的高铁上阅读投资的书,有在出差的路上和酒店阅读固收的书,有家人都睡了后自己在台灯下阅读关于社会和心理的书,有在地铁上听喜马拉雅上的科技畅销书。
回忆种种: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完成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也是对自己阅读舒适区的一个挑战,一年的阅读只是繁星点点一样,希望在2017年,能继续探索资金阅读的深水区。。。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根不满足的弦。2017年要继续啃完的两块砖头《思考快与慢》《以奋斗者为本》,其他的继续加油阅读,争取在宝宝懂事的时候,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能有智慧来教导我的孩子。
关于未来:35岁之前会侧重专业投资书籍为主40%权重吧,以社会学、管理学、畅销书为辅助,当然还有家庭教育和家庭规划的书籍,自己崇尚的理念就是:书即你的贵人,屌丝不会有高富帅那种知识结构完善的家庭教育,只能自己寻找营养,然后为自己的家庭提供所需成长的营养。在35这个各种招聘要求的年龄坎上,虽然我暂时理解不了这个要求的内在含义,但我还是以这个为时间限制,尽量增加阅读的深读和广度,尤其是深读。就当自己是未来的自己投资的价值标的,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只是老了,而是成熟了吧。逐渐将由浅入深的兴趣导向,转变为解决问题的需求导向阅读,进一步转变为攻坚克难的能力导向阅读,者或许就是我理解的阅读三境界吧,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至于工作和生活,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总结,我只能以专业的态度来认真完成我的工作,以对家庭负责的态度来经营好家庭。
2017,行动的勇气!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