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
如果可以穿越进母亲的生命华年,做女儿的我应该为母亲做点什么?
一
母亲虽说是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农村,上学读书还都是男孩子的事,姥姥姥爷全力供着他们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舅舅读书上学,最终把舅舅培养成一名医生。可是姥姥姥爷对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要求是在家里帮助小脚的姥姥操持家务,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新社会男女一个样,早过了上学年龄,都十一、二岁的母亲才冲破家庭阻力报名去上学,几年后高小毕业就单枪匹马去了天津,成为一名纺织工人。
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上面临极大的困境,1961年~1963年间,国家对城镇职工进行大规模的减裁,压缩下放2500万人口,精减职工1833万人,在天津某纺织厂工作的母亲此时已经成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那个时候,一直积极争取加入党团组织的母亲递交了下放回乡的申请回到农村。那年,哥哥才1岁不到。
据说,职工下放是暂时的,一旦国家经济情形好转,下放的职工可以回厂。七十年代末期,上山下乡的知青都回城了,下放职工依然在土里刨食。
母亲接线头的方法很独特,两根断线绕个圏,一插一拉就接好,又快又牢靠,直到长大了看过纺织厂的纪录片才知道,那是纺织女工专业接线法。
母亲极少提起天津,哪儿她都可以去,唯独天津。
三
回到农村的母亲成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而远在大西北的父亲什么忙都帮不上,传统观念极强奶奶一边照顾几个孙子孙女一边又要忙家务事,难免会抱怨会生气,尤其是最小的孙女因为无人照看掉进井里,不死也落个半残后,婆媳关系一度很紧张。
在我幼年不多的记忆里,母亲占有的成份很少很少,影影绰绰是一堆大姑娘小媳妇和母亲在一起,办识字班、修水库上工下地什么的,母亲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比如说做饭就没奶奶做的好吃,缝缝补补的绣个花的活也没奶奶的好,但是母亲会带着我们去看火车坐汽车,去城里的动物园看大象,隔上把年就拍张相片,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事。
四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单凭母亲一人之力很难带全家进入万元户,于是母亲果断带上小女儿小儿子去大西北投奔父亲,在父亲单位找了个临时工的活,帮助职工食堂磨豆浆做豆腐,那时就父亲一个人有粮本,每月二十斤的定量根本不够吃,只能高价买商品粮,母亲能怎么办?只能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半甚至四半花,如此过了五六年,国家的政策允许职工家属农转非,口粮问题解决,母亲也有了正式工作,虽然是扫大街的活,做起来非常辛苦,母亲还是很高兴的,母亲也终于把留在老家的一儿一女接到身边。
一直到现在,母亲还习惯性地把钱掰开花,习惯性地捡拾破烂攒起来卖钱,一见子女给她买新衣服新鞋子就急眼,说什么乱花钱,也许连她自己都忘了,早年在天津的她,也曾经是个爱美爱时髦花钱如流水的新潮姑娘。
五
对小女儿,母亲一直觉得欠亏,只要打听到哪儿有名医哪儿有特效药,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即使路费医药费全靠借,即使离得再远,母亲或父亲都会带上她去求医,北京、长春、西安、四川……天南地北的,闯禁区找军医院、翻山沟沟找民间老中医,直到小女儿出嫁,母亲才断了求医问药的偏执劲,如今已经八十高龄,还把小女儿护在翅下,送吃送喝的怕小女儿这不会那不会。
六
左思右想,我能为母亲做点什么?电影里的玲儿穿越进母亲的生活,为了让母亲高兴让母亲幸福千方百计,所有的笑点里都含着看不见的泪滴,而同期穿越回过去的母亲即使年轻未结婚生育但一心一意地为玲儿着想已成习惯,知女莫若母,玲儿母亲对玲儿的一举一动心明肚知,耐心宽厚又包容任玲儿开心地胡闹,电影前半部以女儿的穿越讲母亲,欢声笑语中,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时时如影相随,电影后半部以母亲穿越的讲女儿,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宽容无原则淋漓尽现让人泪奔。
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我发现,就算穿越到过去,我亦无力改变母亲命运的轨迹,包括母亲在生活重压之下早早脱落不得已拔光剩余几颗残牙装一口假牙,五十岁皱纹爬满脸老得像六七十岁 ,我甚至无力改变母亲占小便宜的毛病,母亲是为了我们吃饱喝足营养全面才要求搭葱或者香菜,如果没有当年母亲的精打细算,把我们送出生活的底层,今天我们能衣食无忧地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探寻?
所幸,我虽没贾玲出息,但比贾玲幸福很多,我的老母亲依然健在,给我回报和孝顺的机会,以我的心性,做得再差母亲也不会介意并照单全收,就算女儿到了七八十岁在母亲眼里依然是个孩子。
是的,不管过去将来,母亲心里只有孩子。而孩子呢,母亲只占其心中一角。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对等的关系。
我们到底能为母亲做些什么?